国企弊端非自身造成 别将国企与市场对立起来
国有企业确实有许多弊端,有许多与市场不匹配、不协调、不相适应的地方。但是,所有这一切,都不是国有企业自身造成的,而是与现行政府管理体制有关,是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没有处理好。 要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要让国有企业不再成为市场的对立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政府转变职能,政府真正能够从市场撤出来,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让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到时候,国有企业也就与其他所有制企业没有任何区别了。相反,一些民营企业不愿进入的领域和行业,国有企业还有可能发挥更多的作用 随着各地国有企业改革方案的陆续出台,有关国企改革应当制定“产业负面清单”的说法也多了起来。理由是,通过制定“产业负面清单”,让国有企业彻底退出竞争性领域,避免再“与民争利”。 让国企彻底退出竞争性领域,是否符合市场经济要求。而所谓的竞争性领域,又到底包括哪些方面,哪些方面国企是不能沾边的,哪些方面国企只能部分沾边,哪些方面才需要国企控制。如果这样,就等于将国企与市场完全对立起来了,将国企置于市场的对立面了。 问题在于,对市场来说,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无论是国有控股的企业还是民营控股的企业,都应当是市场主体之一,都应当具有平等的市场地位。但是,为什么要求国有企业必须彻底退出竞争性领域呢?当我们一边要求垄断领域向其他资本开放,一边又要求国企退出竞争性领域,是不是也是不公平、不公正、不平等的表现呢?是不是人为地压低了国有企业的市场地位呢? 关键在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谁也无权要求其他市场主体退出市场。如果这样,就是另一种不公平了。对国有企业来说,所以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形成不同的市场竞争格局,给人以“与民争利”的感觉。问题并不出在企业身上,而出在政府身上,是政府人为地在国有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之间扎起了道道篱笆,进而使国有企业处于群而攻之的被动局面。如果政府将国有企业也当做市场主体对待,不给国有企业设置保护和限制门槛,国有企业也不会成为众矢之的。 殊不知,对国有企业而言,除外界所看到的被照顾、被倾斜、被优惠政策笼罩之外,国有企业受到的政府的各种限制、各种约束、各种利用,也是其他所有制企业所难以体会的。经营者的乌纱帽掌握在政府的手中,经营者的年薪也掌握在政府的手中,投资决策、经营管理、内部人事任免等,也都无一例外地掌握在政府手中,甚至连捐赠、赞助等行为,也受到政府的强力约束与限制。 也就是说,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看起来薪酬待遇很好,社会地位很高。但是,却完全没有自主权,没有市场主体的自由与灵活。尤其是经营决策,常常会受到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的干预,被政府完全没有规律可言的各种指标所控制。且这些用行政手段干预的指标和项目,常常会通过职能部门的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下达给企业。否则,就要扣经营者的薪酬。为什么国有企业会出现资产规模大、效益差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就与政府的干预密切相关。这方面,地方国有企业表现的更为突出。 也正因为如此,当我们在衡量和判断国有企业的地位与贡献时,切不要将国有企业主观地推向市场的对立面,把国有企业当做市场所不能容的主体。国有企业确实有许多弊端,有许多与市场不匹配、不协调、不相适应的地方。但是,所有这一切,都不是国有企业自身造成的,而是与现行政府管理体制有关,是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如果政府不能真正转变思维、转变观念,纵然国有企业全部退出了竞争性领域,其他所有制企业也未必就能做得更好。地方许多民营企业国有化管理的问题也是比较严重的,企业经营者的政治思维也是很浓的。 要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要让国有企业不再成为市场的对立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政府转变职能,政府真正能够从市场撤出来,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让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到时候,国有企业也就与其他所有制企业没有任何区别了。相反,一些民营企业不愿进入的领域和行业,国有企业还有可能发挥更多的作用。 总之,反国有也是一种市场病,所不同的是,这种市场病是打着市场反市场,是以民资驱赶国资的方式形成新的市场不公平,必须予以关注。特别是要求全面私有化的人,更应当对其作出深刻反思。 |
关键词:国企改革,市场地位,市场主体,别将,地位与贡献,产业负面清单,与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