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险企享国民待遇 水土不服需修炼内功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杨倩雯 2014-07-18 10:36:02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差异化路径才是“王道”

  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64家财产险公司中有21家为外资产险公司,69家人身保险公司中则有28家外资或合资公司,世界上主要的跨国保险金融机构、发达的保险公司都已进入我国。然而,数量上占比达到1/3的外资险企从表面的原保险保费收入的占比来看却少得可怜。

  2013年,外资产险和外资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在中国市场的占比分别为1.28%和5.56%。不过,保监会主席助理梁涛在“2013陆家嘴论坛(官方站)”上曾表示,如果是将外资参股中资保险公司的比例都考虑进去,根据测算,外资市场份额、资产比例应该均超过25%。另外,国内再保险市场,外资公司市场份额占半壁江山。

  尽管如此,多年来,面对保险渗透率低、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从一开始外资的进入被认为是“狼来了”到入世十多年后的从“狼”变“羊”,就外资险企本身而言,其在中国的发展普遍被认为“水土不服”。多位外资险企高管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除了过去的一些政策上的限制以外,外资险企市场份额低的原因也有经营理念的不同和进入市场时机较晚等因素。

  “就外资寿险公司而言,根据规定,很多都是中外股权"五五开"的,外方股东和中方股东经营理念不同,但谁都不能有决定权,致使最终不欢而散的情况也不少。另外,一些外资险企更注重盈利,而有些中资险企则更注重规模,也是外资险企市场份额占比很低的原因。”一名外资险企首席市场官对本报记者表示。

  当然,进入市场的时机也很重要。虽然中国保险业已经属于开放较早的金融行业,但当一些外国“大佬”进入中国市场、尝试逐渐了解本地市场之时,国内几家大型险企早已有了深厚的市场根基,而外资险企虽然在产品、技术上可能领先于国内险企,但却依然很难撼动大型险企的地位。“事实上,除了外资险企以外,成立较晚的一些国内民营险企同样面临很大的挑战。”另一名扎根外资险企多年的高管对本报记者说。

  上述高管认为,在这样的市场状况下,监管政策已非外资险企在中国发展的主要“桎梏”,外资险企更重要的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差异化策略和发展道路,以及更快地进行本土化来适应中国市场的拓展。而同时,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把在国外积累了几十年、上百年沉淀下来的理念、技术、管理经验、人才资源带到中国,中外资险企可以是“共荣”的局面。

  如果要说对监管的进一步期待,他表示,希望外资险企能够更多地参与到保险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去。

  而中国保险业的开放仍不会停止。据新华网报道,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在去年年底举行的国际金融论坛十周年年会上表示,中国保监会正研究完善外资的准入政策,探索负面清单模式下的保险监管方式,发挥外资保险在改革创新等方面的作用。

  事实上,作为对外开放的两只“车轮”,相对于“引进来”,中国保险业目前更为任重道远的是“走出去”。根据梁涛在去年年中的陆家嘴(600663,股吧)论坛上宣布的数据,仅有8家中资保险公司在境外设立了27家保险机构,保费收入只有46亿美元,和银行无法相比。有7家中资保险公司在香港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在海外投资方面进行探索。而根据商务部数据,2013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已增至902亿美元,中国保险业显然还没有跟上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业内人士分析,中国险企“走出去”步伐缓慢一是因为国内市场尚未饱和,“走出去”的愿望总体不强;另外,和外资进入中国一样,中国险企“走出去”也需要对国外市场环境、监管环境等一一适应,短期内中国险企“走出去”步伐仍不会变得很快。

关键词:外资险企,国民待遇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责任编辑:杜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