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最美教师”余英文:大山深处独自坚守18年
只为孩子不再是文盲 杏坪村坐落在大营山顶上,几十户村民在这里顽强的生活着。日出即出、日落而息,与土地为生。多年来,孩子们的上学成了一个老大难问题。送往山下的巴图小学,仅单程就要1个多小时,遇上下雨大雪天,大人不送,孩子们无法上学。就是上学的孩子,午饭更是没法解决?为此,很多孩子不得不离开课堂,跟父母下地干活,到了一定年龄,或外出打工,或在家务农,原本就贫穷的小山村,每年不断地新增文盲,始终没能富起来。 当年,余英文在父母亲的极力支持下,克服种种困难,成为了当地唯一一名高中生。1995年7月的高考,他以10分之差不幸落榜。是出外打工?还是在家务农? 19岁的余英文面临着艰难的抉择。看着比自己小许多的孩子们没处上学,这位全村文化程度最高的年轻人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何不自己办一所学校?利用所学的知识,帮助更多孩子,也许他们还能走出大山。 父母亲被儿子“伟大想法”深深打动。“我们多年来支持你念书,就是为了让子孙后代掌握知识,不再像我们一样成为文盲,我们支持你,你大胆地干吧! 父母亲的支持,给了余英文莫大的鼓舞。没有教室,他把自家的堂屋房腾出来;没有桌椅,他就搬石头挑泥土砌土堆子;没有黑板,他就把门板拆下来,白天当黑板,晚上当门板;没有买教材和课本的钱,他变卖家里的粮食,母亲甚至把压箱底的钱都交给了儿子,东挪西凑了1000千办学经费。就这样,余英文用“愚公移山”的精神筑起了教师梦。 1995年秋季,草苗教学点开学了。起初,有的村民担心条件差孩子难学到知识、有的更是怀疑余英文的教学能力,他就挨家挨户,苦口婆心做工作。首期开班就招来14个学生,余英文信心大增。 他从乡上买来课本和作业本,将一个铁片挂在树上当钟使用。一个学校就这样成立了。“刚开始办学的时候,很多人都怀疑:余英文一个人能教那么多学生吗?没想到,乡上会考时,草苗村教学点的孩子成绩居然不错,一下子令乡亲们和同行老师刮目相看”永坪学区校长冉继忠至今记得当年的情景。 从三个年级到五个年级,教学任务日渐繁重,从最初14个学生到最多时70个学生,余英文一个人扛了下来。人数最多的时候,教室不够用,余英文腾出自己住的房间,住进厨房。看着这位年轻人如此热心办学,村民们纷纷送来了自己的孩子。“虽然条件差,但孩子总有一个念书识字的地方了,比在家玩泥巴强”村民张大爷回忆说。 “知识在不断更新,我也得不断进步。”18年如一日,余英文虽苦犹甜,他白天教学,晚上批改作业,还不忘抓紧时间给自己充电,他掌握了一套复式教学法,并得心应手地使用着,孩子们也如饥似渴地学习着。 只是,这个学校里18年来仍然只有这一位老师。余英文指着院子里飘扬的国旗自豪地说,“每周一都要组织学生唱国歌、升国旗,正规学校有的,我们一样也不少,最关键是让孩子们从小就要有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在他的精心培育下,18年来,有200多名学生从这里走出去,其中有20多人考入大专以上学校,多数孩子走出了大山,或去了省城兰州,或到北京、上海、或下广东、深圳打工,有了自己的工作。如今,不仅本村的孩子没有一个辍学,就连周边竹林等村的学生也不惜走五六里山路,到这个教学点上学。大营教学点因为学生都主动要求来草苗教学点,最后自行解散了。 13岁的利福平同学,家在10多公里远的大湾村,听闻余老师办学事迹后,特意来到草苗组的外婆家,女孩羞涩地告诉记者:“虽然我爸妈不在身边,但余老师像父亲一样照顾我们学习生活,我们大家都喜欢他!” “余老师培养了村上很多娃读书,深受村民们的尊敬,大家离不开他,孩子们需要他”杏坪村村委会主任赵德元告诉记者。
|
关键词:甘肃|教师|大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