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生存状态调查:捕鼠风暴后遗症显现
在记者的调查中,风险收益不对等是基金经理们普遍对这个行业的评价。他们透露,这半年来的捕鼠风暴让整个行业感到“士气低落”,有些人更是萌生了离开的打算。 “那些在公募基金做过老鼠仓,拿老百姓钱练过手的基金经理,我们私募基金张开双臂欢迎你,离开公募基金是你最明智的选择。”这条在朋友圈广泛流传的段子,让仍在公募基金任职的基金经理感到无比沮丧。 7月4日,证监会公布海富通旗下有5位基金经理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被立案调查。同一天,有媒体报道华夏基金有基金经理被抓。 “以前老百姓的公敌是开发商,现在人民的公敌变成了基金经理,到处都在说捉老鼠。”一位在基金行业担任了9年基金经理的博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抱怨。“基金行业的‘老鼠仓’只是个别现象,但监管层掀起的‘捕鼠’风暴给外界传达的信息是基金经理皆是‘老鼠’。” 但真实的基金经理并非外界想象的那样。 “外界以为基金经理很光鲜,轻轻松松拿着几百万年薪。但其实60%的基金经理年收入也就是30-60万元。”前述博士基金经理抱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发现,超过一半基金经理人群的年收入就是50-60万元。而所谓的百万年薪收入,只出现在资产规模排名前20名的基金公司。 在记者的调查中,风险收益不对等是基金经理们普遍对这个行业的评价。他们透露,这半年来的捕鼠风暴让整个行业感到“士气低落”,有些人更是萌生了离开的打算。 “高级囚犯” 一群毕业于清华大学等各大名牌大学的高才生,手上掌管着几十亿资金,每天西装革履,与上市公司董秘、高管运筹帷幄探讨公司的未来,这是外界对公募基金经理的认知。 但对身处这个行业的群体而言,他们的感受是基金经理这个职业并非外界想象的那么风光、体面。有些人甚至感觉“基金经理就是高级囚犯”,没有自由和尊严。 “每天摄像头对着你,你干的每一件事情都被拍下来。交易时间手机上缴,固定电话被录音,基金经理就是高级囚犯,哪有人格的尊严?”刘锋(化名)是一位8年投资经验的基金经理,已于2014年年初离开这个行业。 刘锋是一位经济学博士。毕业后先在券商研究所担任分析师,后加入基金公司担任研究员,2006年即开始管理基金。但在这长达9年的工作中,他最深的感受是“基金行业是资产管理行业中最透明、监管最严的行业”。 提起监管这个词,在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做了4年基金经理的罗平(化名)说,基金行业对基金经理的管束已经超越了正常人能想象的范畴。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是,罗平担任基金经理,直系亲属都不能炒股,兄弟姐妹等买卖股票必须向公司报备。 “因为你做基金经理,家里人不能炒股,你的父母能理解你。但你的姐姐、你的姐夫呢?我有什么权利去要求他们向我供职的公司汇报炒股情况?”罗平有点无奈地表示。 一位在基金行业干了6年的基金经理唐立(化名),亦向记者坦言这个行业没有自由。“交易时间打手机根本找不到你,身边很多朋友都不能理解。”但其实在股市开盘的时间,就算家里发生了天大的事情,都没办法通过手机联系到基金经理。 手机上缴、通话录音、摄像头监控等等,都还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监管手段。真正让基金经理绷紧神经的是对投资行为和投资决策的监控。例如,证监会1月份启动对新股报价的核查。 “新股报价这个事情,就是按照自己对行业和公司的理解报个价格。结果,证监会还派人过来检查,把你单独关在一个会议室,让你解释半天,为什么报这个价格。”唐立说,核查队以3人为一个调查小组,见面就让他签一份“自愿接受手机通话记录调查”的承诺书,这让他“很无语”。 最近半年来的捕鼠风暴,一批批基金经理被要求协助调查,这更是让基金经理们感受到高压的监管政策。 “现在的监管,不仅是老鼠仓,就连股价异动都可能被列入涉嫌内幕信息交易。”罗平说,基金经理的操作都非常谨慎,比较妖的股票都不敢去碰,就怕会惹上内幕交易的嫌疑。 一个细节颇能体现捕鼠风暴对基金行业投资带来的影响。 “我一个初中同学在一家上市公司当董秘,我们经常打电话,但我完全不碰他们公司的股票。不管他们股价涨得多好,都不买,有些东西实在是解释不清楚。”唐立说,在监管如此严厉的情况下,他宁愿选择不碰这些股票。 |
关键词:基金经理,风险,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