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生存状态调查:捕鼠风暴后遗症显现
风险收益不匹配 一边经受着超乎常人的监控,但辛苦一年到头拿到手的是税后50-60万元的薪酬,当他们将自己与身边其他就职于金融行业的同学相比,感觉到的就是基金经理这份工作的风险收益不对等。 2005年,硕士毕业的陈辉(财苑)(化名)进入基金行业,最初的月薪也就是7000-8000元。当年,跟陈辉同一个宿舍的哥们去了银行工作,他的月薪不到1万元。一年下来,两人收入差不多。 随后两年是证券市场的大牛市,陈辉的收入快速提升,税前年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超过了银行哥们的收入。但他没想到的是,10年之后,他们的收入又回到同一水平线上。 “毕业10年,他已经干到银行的支行行长,有资源积累有费用预算有权力,年收入也有100多万,跟我差不多。”陈辉感慨,两人在不同行业各自干了10年,干到现在收入已经没有差异。 但两人的工作强度和承受的压力,甚至是生活的幸福指数,都有显著的差别。 在陈辉眼里,银行哥们的工作压力没有基金经理那么大,每天6点下班回家就是休息。而他是每天6点多离开公司,7点看新闻联播了解经济政策,8点开始打开邮箱阅读券商发来的研究报告和上市公司的公告,撰写晨会点评,超过12点才休息。 基金经理这份工作的风险收益比,在与离职转做私募的基金经理对比中,显得更为突出。在他们看来,同样是拿百万年薪,私募挣这笔钱比公募基金经理要轻松很多。 陈辉有同行离职做了私募基金,自己手上有几百万的积累,再找了几个关系不错的企业老板客户,总资金规模也就5000万元。这位私募一年也就做几个波段,没行情就到处去玩,生活变得简单、轻松。 但他拿到的收入还比公募任职时更好一些。“上一年的回报是30%,他可以提取20%作为业绩报酬,年收入就有300万元。”难得的是,因为是帮朋友管钱,一年下来不用缴一分钱的税款。 记者接触的多位还在坚守的基金经理,他们也自言开始心生疲倦。 “如果有500万投资本金,就不需要覆盖这么多公司,我只需要找我最熟悉、成长最稳定的几只股票,每年赚30%至50%就够了。”一位有5年经验的基金经理说,等哪天辞职不干了,就拿自己的钱炒股,每年赚一两百万,收入并不比在公募低,但会轻松很多。 |
关键词:基金经理,风险,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