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末银行存款收复失地
这一年来,被归类为互联网金融的“宝宝”们出尽了风头,搞得传统银行一度“相形见绌”。尽管“宝宝”们的体量相比银行存款还相距很远,但唱衰银行的声音总是会把银行存款流失的矛头直指互联网金融“抢钱”。 不过,眼下银行似乎又扬眉吐气了。至少从半年末数据来看,全国的情况是本外币存款余额117.26万亿元,同比增长13.1%。从公布数据的一些省市来看,以上海市为例,上半年各项存款余额74265亿元,同比增长10.3%;以河南省为例,上半年各项存款余额42383.1亿元,同比增长15.8%。 巧的是,“宝宝”们近阶段收益率跌得惨兮兮,年化收益“破5”已成为常态,有的甚至已经接近4%。于是又有一些观点冒头,称银行存款回来了是因为“宝宝”们倒下了。 逻辑真的如此简单吗? “宝宝”们到底倒没倒?从数据来看,答案是,它们还在成长,只是增速减慢了。货币基金规模今年以来一直保持增长,即使是在收益率下降的第二季度。截至6月末,其总规模已破1.5万亿元。这也难怪在《第一财经(微博)日报》记者近期一次采访中,央行杭州中心支行一名高层人士称互联网金融“穿了类似刘翔的‘金跑鞋’,跑得比我们快”。 看来,银行存款的回流和“宝宝”们没啥关系。相反,或因储户们投资“宝”类产品积极,还真让银行“储蓄”类别的数据下滑明显。从投资货币基金较活跃的上海市场数据来看,上半年全市银行储蓄存款仅增加1148.1亿元,同比少增196.7亿元。 那么,半年末银行存款收复失地,到底是什么原因? 从大里讲,首先,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量上来看,二季度较一季度明显宽松。与一季度的净回笼逾5000亿相比,4、5、6三个月均实现了净投放,二季度累计净投放金额高达3690亿。 其次,“定向降准有盘活存量的作用,对接的贷款项目会带来企业的存款”;存贷比调整可能还没来得及影响到6月末数据,但也会在目前及未来带动一定程度的信贷扩张,通过派生机制,增加全社会存款量,浦发银行宏观分析师曹阳昨日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从派生存款的角度来观察贷款,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比去年同期多增4146亿元,仅仅6月,新增贷款就达到近1.08万亿元。 定向降准和存贷比调整被称为“技术性调整”,这种结构性放松的初衷本是一种“微刺激”,释放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董希淼对本报记者称,二季度央行两次密集定向降准叠加向市场释放了2500亿~3000亿元流动性。 从上海市的单位存款数据来看,二季度情况确实优于一季度。上半年上海新增本外币单位存款2555.5亿元,其中第二季度新增本外币单位存款1978.9亿元,为一季度增量的3.4倍。 真正给银行的6月末数据帮上大忙的或许是银行冲量的操作。某银行资产负债部门管理人士分析,季末和半年末冲量是重要原因。从上海市数据来看,3月份和6月份全市人民币存款共增加4822.8亿元,而整个上半年新增的人民币存款才4474亿元。1月份和4月份,人民币存款共减少1381.5亿元。 此外,还有一件“法宝”能让银行6月末存款数据向好:不少诸如挂钩同业存款的银行理财产品会在6月底到期,而到期产品资金往往会被自动计入客户活期存款。同业存款本身是不计为一般性存款的,但通过这一“法宝”,这些数据就“入账”了。 |
关键词:银行存款,互联网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