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城卖票” 为“涅槃”还是为捞钱?

http://www.hebei.com.cn 2013-04-23 19:19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文学巨匠沈从文的一部《边城》,将他魂牵梦萦的故土湖南凤凰描绘得静谧深沉、如梦如画。但眼下,这座闻名于世的“边城”却因为“圈城收费”而饱受非议。在纷纷攘攘的喧嚣中,游客为“在古城散散步也得交钱”不满;商户为“县政府与民争利”苦恼;网友则为“公共资源被瓜分”义愤填膺……尽管凤凰县政府在重压下做出了“让步”,但口诛笔伐仍不绝于耳。

  凤凰,这座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历经300多年风雨沧桑的古城,眼下正在见证一场利益博弈。

  满城春色“锁”起来

  家住湖南凤凰古城景区内的黄先生最近遇到一件莫名其妙的事儿——他带女友回家见父母,竟被挡在了古城景区检票口外,原因是“女友不在免票政策之内”。对于荒唐的一幕,不少网友调侃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见凤凰婆婆前要先买门票。”但凤凰县常务副县长赵海峰却不这样认为,“规矩定了就该有其严肃性”。

  这位副县长所说的“规矩”,是凤凰古城近期推行的“大门票”制度,即外地游客进入凤凰必须先缴纳148元的“进城费”,即便是来走亲访友也不能例外。而在此之前,外埠人进古城是免费的,只有进9大景区才收取各景点门票。当地政府的“圈城收费”,让凤凰这座“中国最美小镇”由“边城”变成了“围城”。

  从免费到收费,一“票”激起千层浪。近年来,凤凰古城的过度商业化本就为舆论所诟病,这回甚至给满城美景上了“锁”,让公众的不满积聚到了顶点。《中国青年报》舆情监测室对1000条网民留言进行抽样分析后显示:对“进城费”一事持否定态度的占到91.3%。网友纷纷鞭挞凤凰“见钱眼开”、“六亲不认”,有人甚至呼吁“封杀”凤凰古城。

  网友这边沸反盈天,但凤凰官方那边的态度依旧坚若磐石。凤凰县常务副县长赵海峰甚至将“卖门票”说成“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游客合法权益”的不得已之举;随后副县长高湘文爆出雷语:“很多人不在乎门票多少”;副县长蔡龙也表示“凤凰县绝大多数人赞成和拥护收费”。

  对于凤凰官员的“睁眼说瞎话”,舆论肯定不买账。不仅网友怒斥当地官员“纯粹是在侮辱公众智商”,甚至连新华社都刊文质问:“148元的门票,接近湖南当地一个农民月纯收入的1/4。你说这样的门票价格,普通游客会不会在乎?”

  骗人的瞎话在现实中也遭遇了“滑铁卢”。据凤凰当地一名导游反映,周末的凤凰本该人头攒动,但因为执行门票新政,“这几天走在凤凰古城景区,很少看见散客,靠的都是此前已报名的团队游客支撑,这对古城内的客栈旅馆和商户有很大影响。”凤凰古城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有些落寞。

  这种“落寞”转化成数字更加直观。自4月10日开始卖门票后,凤凰古城接待的游客特别是散客人数大幅减少。据媒体披露,从4月10日到13日,门票收入虽突破227万元,但游客人数仅为去年同期的38%。三天内,散客门票只卖了200张,而往年周末的散客人数都要在8000人左右。

  由于团体客都有定点吃住的地方,古城内的农家船、客栈和工艺品店等,主要做学生和周边自驾游人群等散客的生意。可以说,散客是凤凰古城绝大多数商户真正的“衣食父母”,但148元的门槛,却将他们挡在了古城大门外。

  正是基于此,凤凰古城的家庭旅馆、商铺、拉客人员及沱江河下游的农家船,成为了门票新政实施中反弹最大的群体。据报道,受散客骤减的影响,凤凰城内原本宾客满座的家庭旅馆,现如今预订率不足50%,有的旅馆甚至“零入住”。一位客栈老板称,4月17日晚,他店里的11间客房全部没有客人,因为连续多天没有生意,服务员已经辞职。客栈每年租金30万元,往年这个时候房价可以达到四五百元,假期最高时甚至到750元。但如今,即便开价120元也少有人问津。另一个受害群体是沱江下游的“民船”,门票新政实施后,北门码头的农家船两天收入仅数十元。而街上卖土特产的小商贩也难逃厄运,有的一天只卖出十几元钱的东西。

  一落千丈的游客数,让古城内大批商户叫苦不迭,一些商户甚至批评凤凰县政府只顾收门票,忽视他们的利益。凤凰县副县长蔡龙承认,这次商户意见大,是因为近年来的盈亏已近临界点,经营困难的现状引爆了他们心中的怒火。4月11日,一些商户关门歇业以抗议“进城费导致散客锐减”。次日,凤凰县副县长高湘文与100多家客栈老板座谈,劝诫他们咬紧牙关“必须度过阵痛期”。不难看出,眼下的凤凰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内忧外困”。

  按理说,外地游客来到凤凰古城,是体验风土民情,还是游玩古城景点,本该任由他们自主选择,但如今一张148元的门票却“帮”游客做了决定。笔者注意到,在《中国青年报》舆情监测室的统计中,23.6%的网友认为这种“替民做主”不科学,而质疑凤凰县官方这项决策不公开、不透明的声音更大,占到32.8%。

  那么,“圈城收费”是否经过了听证程序?凤凰县副县长蔡龙给出的说法是:凤凰古城门票由于是新定价格,而非涨价,故不需要听证。此言一出,引来“拍砖”无数。有人就发问:“收取的费用怎样分配?是还利于民,还是用于古城维护?这些都太过模糊。”网民“耗儿女儿”也称:“让我不能接受的,是模糊的收费流向和政府傲慢的辩解态度。”网民“桀骜之风”则长吁短叹:“若没有任何监督,到头来还是肥了‘看不见的手’……”

  政府是“圈城”的最大赢家

  “圈城收费”引发的风波已持续一周有余,如今,“既不叫好又不叫座”的窘境,让当地政府有些进退两难。老实说,古城卖门票并非“前无古人”,凤凰古城的收费也不是国内最高的。不仅如此,在发展的路途中,平遥古城、乌镇、南浔等不少古村落也曾上演过“坐地起价”。但令人不解的是,凤凰古城为何会闹出如此大的风波?

  在不少专家看来,凤凰古城之所以遭遇“内忧外困”,终究是个利益分配的问题。4月15日,全国律师协会行政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袁裕来发出题为“政府有权出售城市?”的微博,获得12小时内转发上万次的响应。袁裕来质疑,凤凰县政府被曝和当地旅游公司合股成立景区服务公司,政府持股49%,旅游公司持股51%。“凤凰官方一意孤行强征‘进城费’,是在为公司上市做准备?”“政府不是凤凰古城的‘业主’,有什么权力将凤凰私下交易支配和分割?”

  一连串疑问将舆论关注点拽到凤凰古城“公私合营”的经营模式上。据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介绍,“中国古城现有两种运营模式,一种是政府下属的公司运营开发,比如周庄;另一种是外来投资者运营开发,比如凤凰。”

  从2001年至今,凤凰古城以“坐火箭”的速度,由一个萧条的偏僻小城成功跻身为国内热门的旅游胜地。这十余年间,围绕着古城旅游资源的生产与分配,官、商、民三方展开了利益争夺和博弈。

  2001年,凤凰古城文化旅游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凤凰文旅”)买断古城内5个景点(区)50年开发经营权,金额是8.33亿元,之后又有4个景点加入“凤凰文旅”。当时的利益格局是:9大景区门票收益归“凤凰文旅”并与当地政府按一定比例分成,而客栈、商户等自负盈亏并纳税给政府。

  由于来凤凰的游客中很多散客只是来体会古城的氛围,虽然吃、住、行也为当地经济做出了贡献,但并没有为“门票”经济贡献多少。去年古城景区门票收入仅1.78亿元,而整个旅游经济总量却高达53.01亿元。在这种免费模式下,客栈、商铺、民船等商户成了最大受益者;“凤凰文旅”也不赖,毕竟每年还有亿元的门票收益;当地政府肯定成了最“郁闷”的获益者,只能分到“小头”。

  这让凤凰县政府有了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多分一杯羹的冲动。于是,就有了政府参股的凤凰古城景区管理服务公司的成立,然后也就有了“大门票”。有媒体披露,与过去一些景区提价不同,此次凤凰古城收门票的主要推手是当地政府,而非景区经营者。这种说法得到了“凤凰文旅”董事长叶文智的认同,“收费肯定是政府提出的,是政府的利益在推动,前后用了两年时间来探讨。”

  实际上,凤凰县政府的“小算盘”早已昭然若揭。凤凰县副县长蔡龙4月13日通报的门票收入分配方案显示:门票收入将有2%作为代理费由县政府支配,在148元门票中,县政府依法征收税费和资源有偿使用费、宣传营销费、价格调节基金,“两费一金”合计为33元。扣除以上费用后,剩下的门票所得再由三家公司分成。也就是说,在148元门票中,凤凰县政府将获得两次收益。“凤凰文旅”董事长叶文智说,古城收取门票后,预计每年将新增门票收入1亿多元,即便保守估计,政府收入部分也将提高约5000万元。

  有人算了一笔账:2012年凤凰古城接待游客230万人,实现旅游收入超过50亿元,其中门票(此前,游客进入凤凰古城无需购买门票,只是在游览景区时才需购票)收入为1.78亿元,地方政府从门票收入中分成约40%左右的税费,也就是7120万元。假设仍以230万游客计算,实行“大门票”后,一年的门票收入是3.4亿元,政府分成超过1.3亿元,是以前的整整一倍,当然这还不包括政府参股公司的利润分成。

  在这种收费模式下,各方利益被重新排列顺序:原本最大的受益者商户如今成了最大的利益损失者,因为游客骤减导致商户生意大跌;叶文智与其公司则依旧处于中间位置;而凤凰县政府则“华丽转身”,从过去郁闷的“陪衬”变成现在最大的赢家。

  可见,美仑美奂的湘西古城,已经沦为政府挤压商户和居民生存空间、攫取游客的利益场。对于凤凰的“重新洗牌”,《新华每日电讯》认为,众多游客的庞大消费,拉动了当地的旅游经济,富裕了很多勤劳的百姓,却与某些利益集团的干系不太大。当地官员好像更热衷于可以当场点钱的“门票经济”。人为设置原本没有的高门槛,抬高了游客的成本,牺牲了商户的利益,把公共资源当敛财的工具,显然是个不争的事实。

  “天下凤凰”不是政府的“后花园”

  凤凰上演的“圈城收费”,惹得网友纷纷质问:面对一个公共旅游资源,政府岂能将其“据为己有”,当成自家的“后花园”?

  网友的怒斥可谓一针见血,凤凰官方的做法,俨然是把凤凰古城当成了“私人财产”,随意关门设槛,肆意捆绑定价,甚至连作为古城主人的当地居民的意见都一概不听,潜意识里把公共资源当成了自己的“提款机”,想方设法最大程度地透支古城的商业利益。

  可笑的是,在遭到舆论的口诛笔伐后,当地的决策者们竟然还一肚子委屈——“中国有哪个古城不收费?游客去任何地方都可以掏钱,到了凤凰,门票却成为‘过街老鼠’。”“凤凰文旅”董事长叶文智表示,公众对古城门票收费的质疑是他意料之外的,“我们错就错在一开始没有收费,游客过惯了免费的好日子,现在反而难办了。”

  此言论一出,瞬间被网友的口水淹没。其实,稍加推敲就会发现,这种辩词本身就存在逻辑上的悖谬。即便一开始凤凰古城就收取“进城费”,也是一种经营管理的错位。凤凰古城是历史文化遗产,是全民都可以共享的,对其开发利用应具备一定的公益性,以“占山为王”的做法榨取利润,无异于剥夺公众共享历史文化遗产的权利。这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看来,显然是“无所顾忌地践踏民权”。

  眼下,对于当地民众来说,最担心的是政府富了百姓反而穷了。田福今年54岁,在古城有一家面积约30平方米的铺面,每年约有8万元的租金收入。但如果游客日益稀少,他担心自己的铺子能否租出去。“村民们也不想和政府对着干,关键是要政府得利,居民也要得利,而不是与民争利。”“我们村民世世代代住在这里,门票收费没我们一毛钱分红。这究竟是谁的凤凰?”

  对此,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旅游专家刘思敏表示,所有收益都落入地方政府和经营方,这是说不过去的。景区内的景点,像沈从文故居,属于国家的可以进行经营权转让,但凤凰古城的所有权属于全体民众,地方政府是无权转让的,由古城收费产生的收益,当地民众理应享受收益。刘思敏认为,凤凰县政府与投资商联手收取门票的做法,是典型的“霸王硬上弓”。如何让大家一起发财,把老百姓也纳入利益链条之中,是当地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数日来,这座湘西小城因“圈城收费”制造的风波让人目不暇接。在多重压力下,凤凰县政府终于做出“让步”——4月15日,凤凰沱江下游的农家船代表与该县沱江镇政府、凤凰古城景区旅游管理服务公司签订协议,由后者统一经营,统一售票。之后,农家船每年有5万元的保底收入。同时,将24岁以下全日制学生票由80元降至20元,并扩大周边居民的免票范围等。凤凰县官方也表示,今后会逐步考虑降价直至免费。

  “政府应是市场的监管者,不越位不缺位,才是现代政府应有的作为。”《人民日报》的微博评论,显得格外语重心长。

  ●结语

  依靠“门票经济”这种低端发展模式,无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人们争相称赞的“西湖免费模式”,显然已经成了当下国内景区发展的样板,更成了游客对旅游景点发展的期许。

  湘西如诗如画的“边城”本不该承受如此喧嚣,人们期待凤凰“涅槃”。

关键词:凤凰,古城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邓光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