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来留不住旱时用不上 部分“小农水”荒弃损毁

http://www.hebei.com.cn 2013-12-24 09:45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铺设节水管道、修建蓄水池……近日,记者在石家庄、邯郸等地采访,听到一些农民反映,一些地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规模小、效率低,重建设轻管理等问题,设施不完善、不配套成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短板。

  水来留不住、旱时用不上——

  部分“小农水”荒弃甚至损毁

  军留灌区位于魏县南部,然而,这些年每年春灌时节,魏县北善村农民王老汉只能眼睁睁看着卫河水从不远处缓缓流过。“都说远水解不了近渴,我们这里是守着水源,庄稼也解不了渴。”王老汉无奈地说。

  邯郸市水利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军留灌区修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闸、涵老化,渠道淤积、渗漏严重,运行困难。加上支渠年久失修,难以发挥作用,“水来留不住、旱时用不上。”

  军留灌区设计灌溉能力为35万亩农田,但如今,每到干旱季节,只有主渠道附近的三四万亩耕地能够受益,剩下的30多万亩耕地,尽管水源就在不远处,却“断流”在“最后一公里”。

  无独有偶。在大名、馆陶等县,记者了解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引卫运河的堰塘水渠,大部分也都堵塞荒弃着。

  目前,我省大型骨干灌区还有一些财政资金维护,但大多数大中型灌区,渠系工程年久失修,损毁严重,运行困难,个别灌渠处于报废状态,灌区渠系骨干工程防渗率仅为18.3%,末级渠系几乎没有任何防渗和维护措施。

  近几年,随着农村饮用水工程逐步推广,大多数城镇周边的农村饮用水难题解决了。但在一些偏远农村,承担人畜饮水、灌溉功能的小水库、塘坝、水渠等小型水利设施,不少处于荒弃甚至损毁状态,农民仍得“靠天吃水”。

  主管铺得好,入户不配套——

  一些“小农水”建设仍存短板

  近日,在赵县沙河店镇杨召村的百亩麦田里,一场农田水利建设扫尾攻坚战正在紧张进行。年已六旬的村民冯布居正在麦田里安装管道和出水口,他告诉记者,“要是节水管道能通到每家每户的地里就更好了。”

  记者在田间观察到,果然,在麦田里只有一条节水主管道。“我们县是全省‘小农水’建设项目重点县,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从机井到各家各户的主节水管道铺设得很好,只是入户的支线管道没有铺设,每户村民不管有多大的地块,从这头到那头还是要大水漫灌。”在介绍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带来好处的同时,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卫也指出了工程的不足。

  “在我们省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的确存在节水支管道不配套问题。”省水利厅农水处负责人介绍,目前,我省亩均固定水利节水管道为4-5米,而国家要求为8-10米。设施不完善、不配套成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短板。

  记者还了解到,我省6700多万亩具有灌溉条件的农田中,只有41.4%具有小型农田管灌节水工程,微灌、喷灌高效节水工程只占灌溉面积的1.2%,管灌面积虽然较大,但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分散,规模小,效率低,现有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速度跟不上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步伐。

  既要增投入,更须强管理——

  确保“小农水”工程永续利用

  “资金缺乏是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滞后的直接原因。”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中央和省级政府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水利建设,但用于大江大河治理为主,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仍在试点阶段。同时,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涉及水利、财政等多个部门,资金被分散到多个部门,很难发挥最大效益。

  另外,随着城镇化推进,部分村子日益萎缩,“以工代筹”、“以工代资”等方式越来越难以落实。修建一个小型水渠,村民人均也需要筹资数百至上千元,这对仍留在农村的村民来说,是笔不小的负担。

  “小型水利设施要真正发挥作用,管理、维护很关键。”邯郸市水利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体制已刻不容缓。

  为确保工程永续利用,专家建议,还得从加大投入、完善管理上入手,建立长效的维护机制,做到建管并举。各地应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养分离,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对农民管护农田水利设施实行补贴的办法。同时,建立管理养护长效机制,研究解决农田水利工程维护运行经费保障和机制问题,真正实现工程“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还应积极探索“合作社”管理、“公司化”管理的模式和途径,逐步建立起适应新形势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机制。

关键词:灌溉,河北,基础实施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河北日报
责任编辑:郭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