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须整治园区乱象

来源: 证券时报 作者: 2014-06-11 04:20:21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日前,住建部有关官员斥各地盲目建各类园区的言论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事实上,园区乱象是一个久治不愈的顽疾。在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推进中,园区乱象依旧在上演,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现实的情况是,高密度布局的园区并非个个都能拉动当地的经济,有些甚至沦为当地沉重的包袱。在各地设立的园区中,有一些本身就是违法的,未经审批、违法占用耕地。还有一些是不切实际,仅仅找几个项目就圈了地,由于招不到足够多的落地企业,导致土地圈而未用,批而未建,开而未发,大量土地闲置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实乃劳民伤财之举。

园区乱象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似一个久治不愈的顽疾。对于各地的园区乱象,国家曾数次清理整顿,但清理整顿陷入“一整就收、一停就乱”的恶性循环之中。如,2003年7月起,国务院部署开展了对全国各类开发区的清理整顿工作。经过集中清理整顿,到2006年12月,全国各类开发区由6866个核减至1568个,规划面积由3.86万平方公里压缩至9949平方公里。然而6年后的2012年底,针对一些地方重又出现的以工业园区、产业园、集中区等名义违规设立开发区、随意圈占土地、扩大开发区面积、擅自出台优惠政策、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苗头和倾向,国家又启动了新一轮的开发区清理整顿。

园区乱象同样在京津冀地区上演。一位长期研究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学者曾向笔者描述:京津冀园区过滥,有些园区根本就招不到商,土地圈而无用成为荒地;园区各自为政,互不联系,导致各园区无序恶性竞争,在招商引资项目方面互相压价,比着出台优惠政策;各园区之间的产品和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严重。

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推进,京津冀地区园区乱象似有愈演愈烈之势。如,河北某城市就宣称,在对原有产业园区进行整合提升的基础上,还要谋划多个新的产业园区,可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园区将达30余个,规划总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细心的人算了一笔账,1000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主城区面积,以1平方公里1万人来计算,这总共可以承接1000万人,相对于该城市的体量显然有过大之嫌。同时,为了争取更多京津转移产业落户,一些园区使出浑身解数,争相进行优惠政策大比拼,甚至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任由乱象蔓延的后果是园区过滥、结构雷同、产业功能相似、低水平重复建设、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此乃京津冀协同发展之大忌。

要真正实现京津冀的协同发展,须对园区乱象进行全面整治。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进中热情最为高涨的河北省日前提出,以河北重大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园区为平台,主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对初步筛选确定的40个重点园区,要整合土地资源,对已批用地进行全面清理,把闲置用地全面收回,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腾出空间。

但在笔者看来,真正实现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对园区的整治不能仅限于整合土地资源这个简单的层面。整治可以从几个方面展开:对于未经审批、违规占地的园区坚决撤销;对于长期闲置的用地全面收回,政府重新进行有效整合,该并则并,该撤则撤。更重要的是,要对园区进行总体定位、明确分工、整体规划。各园区应打破“一亩三分地”观念,从整个大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考虑,统筹协调发展,树立大园区概念。各园区分工协作,在整个产业链中形成上、中、下游产业带,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竞争力。

京津冀发展要在一张图上规划,强调的是协同,各类园区的整治规划也应如此。

关键词:乱象,协同发展,京津冀地区,京津冀区域,产业转移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责任编辑:财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