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密集型产业 美国要重新定义?
三种模式的自我提升之道 我国传统加工贸易集中地区,多在艰难地探索转型升级的出路,经济学专家经过调研,归纳为东莞模式和苏州模式,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金芳研究员另外提出了一个宁波模式。 三种模式,都基于本身的先天条件,走上了差异化的转型之路。海关学院姚海华博士概括,东莞的加工贸易模式为“来料加工”,企业以港商台商为主,规模较小,在香港接订单、到东莞生产、运出去销售,东莞的功能相当于一个生产车间,来料加工企业甚至不是一个独立的企业,盈利方式是照单生产结算加工费。苏州的加工贸易主体是规模较大的外商独资企业,情况比东莞乐观,因为随着跨国公司总部陆续在上海、苏州落户,其核心技术有望内迁,对于通过像苏州这种以进料加工为主的贸易模式对本土产业结构的提升也有望实现。而东莞加工贸易企业如果不向劳动力成本仍低廉的地区迁移,首先要转变企业形态,然后围绕当地规划的新产业,自主创新,成为新产业链配套分工中的一环。金芳研究员观察到的宁波模式,与东莞模式较接近,大量民营中小企业通过分享订单发展起了生产能力,不同的是订单主要来自本地大企业,与外资几乎没有关系。宁波加工企业大多注册了自己的品牌,试图向品牌商发展。 三种模式异曲同工,都证明着我国暂时不能剥离制造业去凭空“转型升级”。美国的“再工业化”,对“中国制造”更应看成一个好消息。只要我们能向微笑曲线两端向上攀升,占据更长的价值链,制造业绝非夕阳。(记者郑红马海邻) |
关键词:制造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