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品奶粉品牌鱼混杂 市场监管亟待加强

http://www.hebei.com.cn 2013-04-25 17:25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核心提示:目前,部分进口婴幼儿配方粉营销策略是“高价位”、“高端”,从而打造“高品质”的形象。记者采访了解到,部分企业在“高端”形象背后隐藏着“高利润”,而“高价格”却不等于“高品质”。相关部门需要完善进口奶粉质量监管,还应促进产品信息公开透明,创造理性消费环境。

  新华08网北京4月25日电(记者张晓博)日前,新西兰食品和保健品生产企业――常青树公司(Evergreen life Ltd)与东莞市尚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Evergreen”品牌产品正式进入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该公司正准备推出一款主要针对亚太市场的婴幼儿奶粉,尚睿公司将成为其进入中国电商市场的第一门户。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外奶粉品牌涌入中国。然而,随着新西兰奶粉检出双氰胺、美素丽儿奶粉“掺杂过期奶粉、重新包装上架”等问题的出现,暴露进口奶粉不一定代表高品质,进口奶粉市场管理亟待加强。相关部门除了需要完善进口奶粉质量监管,还应促进产品信息公开透明,创造理性消费环境。

  进口企业“鱼龙混杂”贴牌产品“瞒天过海”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我国进口奶粉企业中存在着授权混乱、贴牌生产等现象,市场透明度较低,消费者面对纷繁复杂的授权关系、似曾相识的名字、“100%原装进口”的宣传,往往一头雾水。

  号称为全球四大品牌奶粉之一的荷兰美素奶粉在中国就存在授权混乱的嫌疑。瑞士玺乐集团授权的玺乐丽儿进出口(苏州)有限公司,以及荷兰菲仕兰坎皮纳公司授权的富仕兰食品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均打着“美素”的旗号。在美素丽儿质量问题被曝光后,后者在其官网上发布声明称:“中央电视台3月28日曝光的玺乐丽儿进出口(苏州)有限公司非法包装和销售的‘天赋美素’或‘美素丽儿’奶粉与我司无关。”

  奶粉进口企业的授权混乱、品牌纠葛由此可见一斑。而事实上,授权混乱只是进口奶粉迷局的冰山一角,“贴牌洋奶”的大量存在同样令人困扰。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奶业分析师宋亮介绍,由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乳业进入门槛低,原料价格便宜,很多中国企业在当地注册一个品牌,就可以找个代工企业“贴牌”生产。中科院研究员、完达山总经理助理马军喜介绍,有些贴牌产品,产品线只有20%在国外,80%都在国内。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在2012年做的不完全调查显示,市场上能见到的进口品牌有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89个品牌,其中来自一个乳业发达国家的品牌就有30个。产品的名称也让人眼花缭乱,如:钮康恩、钮瑞滋、妞瑞滋、钮贝滋、钮乐滋、澳乐滋、德乐滋、荷乐滋;百乐、百乐立、百立乐、百利乐;美素、美素佳儿、美素丽儿;加倍艾特、佳贝艾特;旭贝尔、旭贝儿等。而据中国乳制品协会专家介绍,国外市场上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厂家和品牌并不多,一般一个国家就只有几个。

  进口产品“泥沙俱下”高价格不等于高品质

  目前,部分进口婴幼儿配方粉营销策略是“高价位”、“高端”,从而打造“高品质”的形象。记者采访了解到,部分企业在“高端”形象背后隐藏着“高利润”,而“高价格”却不等于“高品质”。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宋昆冈介绍,进出口商品目录中“直接供婴幼儿使用的零售包装食品”2012年进口量9.15万吨(含少量米粉和辅食),货值10.49亿美元,平均价格11.46美元/千克,如按6.3:1折算人民币,合72.2元/千克,再加上5%关税、17%增值税,价格约为89元/千克。而市场上部分900克/罐的奶粉卖到300-400元,几乎为原价的3-4倍。

  然而进口奶粉并没有表现出匹配高价的“高品质”。据国家质检总局报告,2012年各口岸共检查出不合格进口婴幼儿奶粉43批次,不合格率1.13%。而同期国产婴儿奶粉不合格率为0.77%。2月18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649批次入境食品、化妆品不合格名单中,包括多批进口婴儿奶粉和辅食,不合格项目包括铁、镁、锌、核苷酸、胆碱、左旋肉碱等含量不符合国家标准或与标签不符,甚至有沙门氏菌检出。

  宋昆冈表示,婴儿食品是特殊商品,世界上所有国家都采取严格管理措施。2010年,我国颁布的婴幼儿食品国家标准是强制性标准,设定指标64项。凡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婴幼儿奶粉都要执行这个标准。标准决定了配方,配方限定了所用原料。“只要研究一下婴儿配方食品标准及相关标准,就会发现所用原料基本上无大的差异,该有的成分必须要有,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所以,婴儿配方奶粉的原料成本不会有太大的差距。”

  核心提示:目前,部分进口婴幼儿配方粉营销策略是“高价位”、“高端”,从而打造“高品质”的形象。记者采访了解到,部分企业在“高端”形象背后隐藏着“高利润”,而“高价格”却不等于“高品质”。相关部门需要完善进口奶粉质量监管,还应促进产品信息公开透明,创造理性消费环境。

  进口产品应加强监管对称信息有助理性消费

  面对进口奶粉迷局,消费者应理性消费,不再迷信“洋品牌”。同时,相关部门应从多角度加强监管。另外,也应加大对市场上所有奶粉产品的信息披露,消除市场信息不对称,让消费者能够合理选择。我们建议具体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广告监管力度。虚假广告是问题洋奶粉的一大特征。厂商往往通过广告营造“纯进口”、“洋品牌”的形象,隐瞒自己的本土身份,涉嫌违反广告法、商品原产地管理规定等监管条款,对消费者形成误导。应加大对企业的资质审核,厘清国外品牌授权关系,严格区分“进口分装奶粉”和“原装进口婴幼儿配方粉”的名称使用,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二、完善进口奶粉安全追溯。目前,我国对于进口奶粉的监管与国产奶粉相比,还不严谨。据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专家介绍,目前我国婴幼儿奶粉企业普遍建立了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同时,质检部门不断强化对原料进厂和产品出厂的检验、对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查。而目前进口奶粉监管并没有达到这一水平,贴牌生产、网络代购等方式的大量运用,更给监管增加了难度。

  中科院研究员马军喜认为:“在国内存在18亿亩耕地红线、牧场难寻的情况下,部分国内企业发展海外牧场可以理解。但各种形式的企业既然经营国内市场,监管就要达到国家统一标准。”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奶业分析师宋亮认为,要建立进口奶粉的安全追溯体系,对于企业产品进行严格的分类管理,奶粉的原料地、生产地、销售地都要标明。

  三、加强消费知识宣传引导。据了解,国产奶粉和进口分装奶粉都在国内生产,都带有国家要求的“QS”蓝色标识,而原装进口的奶粉没有此标识,只有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合格后的“卫生证书”。此外,原产国的原产地证书和卫生证书等,也能起到辨识作用。相关部门、协会除了对进口奶粉标识信息加以宣传,也应加强对市场上国产和进口乳类产品的检验信息公布,营造理性消费的氛围。

关键词:奶粉,品牌,市场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新浪
责任编辑:邓光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