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魔化”中国乳业无助于食品安全
蒙牛公司展示的真假产品照片 近日,一则“2月30号,我们在休假,蒙牛却在为我们生产良心奶”的消息在微博上流传,博主还配发了相关图片。乳业巨头蒙牛方面很快澄清,“该图为去年3月首发,当时蒙牛已报警并核实,照片内容为‘假冒蒙牛产品造谣信息’,当事人已道歉并承担法律后果。我们重申:蒙牛酸奶产品编码为13位和14位,无8位生产日期情况。”微博运营方也表示网传信息为“不实消息”。 为何一年前已经被证伪的消息再次沉渣泛起?事件当事人是关心中国食品安全还是把水搅浑、愚弄视听?此一事件值得反思。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健康,但凡涉及食品安全的事件,网友一般宁信其有不信其无。这种心态容易形成对食品安全的有力监督,也给相关谣言的传播大开方便之门。造谣帖能被刷成10万,而辟谣信息仅有几千转发,正是这种心态的具体反映。 从田园到餐桌,食品安全保障是一个长长的链条,涉及诸多环节。毫无疑问,生产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需要从源头上把好食品安全关口。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管亦责无旁贷,不仅需要及时查处生产不合格产品的企业,也要对生产和贩卖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予以严惩,防止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国家质检总局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获得生产许可的食品企业总计达14万家,然而没有生产许可的各类食品小作坊,总量却超过20万家。中国食品安全面临较为复杂的形势,一方面品牌企业要以高质量的产品树立良好形象,制定较高标准,另一方面需要对各类小作坊加强监管,否则“盲区”就会变成事故多发区。以假乱真的假冒产品横行于市,不仅会对品牌企业形成不容忽视的杀伤力,也会直接损害消费者权益。 三鹿奶粉事件曾令中国乳品行业几近崩溃。几年来,中国乳品业为重塑消费者信心做了大量努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假乱真的假冒产品很容易伤及无辜,“妖魔化”中国乳品企业更无益于食品安全。13亿中国人的餐饮大计,终归需要中国企业来解决;中国食品企业的发展,首先需要取得国人的信赖。 消费者理性监督和依法维权对食品安全无疑具有促进作用。如果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消费者完全可以向监管部门和生产厂商反馈情况,提供线索,查清真相,有效维护自身权利。 同时,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需要防止权利的滥用,不能让造谣传谣成为毫无代价的“消遣”,更不能让造谣传谣、抹黑他人变成有利可图的行当。 |
关键词:乳液,食品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