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业“3·15”直面“人才荒” 基金经理快速变动
本周五,又是一年“3·15”,消费维权讨论再度升温。人们或许如往年一样,坐在电视机前看央视“3·15”晚会又在曝光谁。 作为“理财产品”的消费者,基金持有人完全有必要在这个日子回顾一下自己在投资过程所获得的服务和回报,看看自己的利益有否被侵犯。 笔者注意到,这两年,基金业虽然太平了很多,但很多被隐蔽的投资人利益损失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人才荒”。 首先是基金经理的快速变动。 据《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统计,截至2012年底,公募基金行业在职的基金经理共有825位。然而,管理经验不足3年的高达502人,占比超过60%。其中,担任基金经理累计时间不足1年的共有193人。在2012年,告别基金经理生涯且没有再回到基金管理岗位上的人共93位。相比此前几年,这一数据呈上升趋势。 尽管理论上,没有任何依据可以证明,基金经理的某次更换一定导致基金中长期业绩下降。不过,频繁的“换将”本身就是个对基金持有人不负责任的行为,比如更换基金经理后,该基金投资组合重大调整,风格迅速切换以及基金持有人自身预期的落差等。面对这种潜在损失,基金持有人除了忍无可忍选择用脚投票外,已再无他法。 其次,是基金公司高管的变动。 据统计,2012年是基金公司高管变动最惊人的一年,这一年共有14位总经理携20位副总集体出走,共涉及26家基金公司。对此基金公司忙于内部提拔与外部挖角联合补漏。仍在坚守的某高管坦露心声,希望股东方无为而治,给予基金公司足够的成长空间。 笔者研究了近期高管变动的基金公司,发现两个特点:规模较大的基金公司高管一般是跳槽到中小基金公司担任更重要的角色;而新成立基金公司的高管则一般是迫于业绩生存压力而选择离开,当然也包括某些公司高管的“被辞职”。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基金公司高管的变动将对公司内部产生较大影响。随着高管的相继离开,公司内部的人事变动不可避免,基金持有人最担心的投研团队“大换血”也时有发生。基金公司“换帅”相比单只基金“换将”,风险来得更猛烈些,当然,持有人的潜在损失也会更大一些。 笔者认为,基金业“人才荒”有环境因素,有利益因素,也有行业激励机制相对滞后等问题。面对“人才荒”,基金公司的管理思维有没有转变?基金公司股东如何适当无为而治?在金融混业大趋势下,基金业如何形成良好的“造血机制”? 笔者抛出这些问题,希望能让基金公司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反省一下,在减少基金持有人的顾虑和损失的同时,直面人才危机,留住人,干大事。 |
关键词:基金,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