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先生”周小川十年改革历程 新任期任务艰巨
3月13日,周小川在记者会结束时,向与会者告别。新京报记者韩萌摄 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国务院各组成机构负责人,周小川成为首位“三连任”的央行行长。此前,3月11日,周小川已当选政协副主席。 从2002年12月至今,周小川一直担任央行行长,他是央行史上任期最长的行长。 在周小川过去十年任期中,中国的金融体系中发生了商业银行改革上市、汇率改革、利率市场化这样重大的内容,也有现代中央银行一般职能的确立;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没有人能否认周小川执掌央行任上富有远见和成效的改革,虽然在这个过程中非议与谣诼不断。 周小川在央行任职的经历,“人民币先生”和“百万亿先生”这两个褒贬迥异的称呼,或许正显示出作为技术官员的周小川在改革中面临的窘困,这或许也是中国改革尤其是金融改革最好的记录与镜鉴。 市场化的改革逻辑 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周小川身上的标签很明显,他就是一个改革派,一个市场派。” 3月13日,在是否连任的问题上,周小川的回答是:“不管我本人是否连任,所谓实践检验真理、实践检验政策,做得对的东西肯定会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与周小川在央行共事五年的央行前副行长吴晓灵说,周小川任央行行长之后,在货币的稳健经营,丰富货币政策的工具箱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和国际上主要的央行做了比较好的沟通。 “有这样一个行长执掌,对中国和世界都有好处。”吴晓灵说。 “周小川身上的标签很明显,他就是一个改革派,一个市场派。”在周小川破例留任央行行长后,路透社援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的这句话来评价这次留任。 即使是过去十年央行政策的“常任”批评者,曾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学者余永定,也认为周小川是留任央行的合适人选。 按照周小川在2010年的说法,整体改革协调理论强调从计划经济体系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整体、系统性的转变,而不是拼凑的。 这一市场化改革的思路也贯穿了周小川在中国金融体系的任期。 2002年12月28日,担任证监会主席不到3年的周小川被“火线”任命为央行行长。当时,新一届政府总理尚未正式出炉,无论是从惯例还是从速度上看,这项任命都是不同寻常的。 “在其任期里,完成了中央银行从行政调控到市场调控的转变。”一家前央行系统人士、现任外资金融机构高管说。 周小川上任以来,几乎创新和动用了现代货币政策的一切操作工具来完成“法律赋予央行的货币政策职能”。在央行没有利率和汇率调整的最终决定权的情况下,这些眼花缭乱的操作工具,不仅可以大量获取实践经验、市场信息,更可以借此疏浚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建立或理顺利率和汇率的形成和传导机制。 |
关键词:人民币|周小川|货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