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金融被网络撞了一下“腰”
2005年第一次见到马云时,他的淘宝、支付宝才刚刚起步;那时马云就对记者笑言,淘宝以后有可能会发展成银行。 短短8年,淘宝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支付宝已经被大多数人接受,甚至觉得比信用卡还好用,也如马云早先预言的那样更像银行了。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金融业态,马云让这种改变更中国化。 快钱CEO关国光去年对记者做过如此描述,信息技术对传统行业的渗透或者经营方式的改变是彻底、颠覆性的。当信息技术遇上传媒,那就是微博等新媒体的诞生;当信息技术遇上零售业,那就是淘宝、京东;当信息技术遇上金融服务行业,那么金融服务的形态也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很久以前,人们进行交易的时候,都是使用金属货币。出现纸质契约,即纸币以后,出现了真正的金融革命。纸质契约的信息化、电子化,会出现再次的革命,通过网络实现所有的支付性行为、电子化管理,影响将是非常深远的。 “也许经过100年、200年,最后纸币会走向消亡。”关国光这样描述信息技术带来的金融业变革。 我们或许看不到纸币消亡的那一天,但这场新的金融变革已经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移动支付代替传统支付、P2P(即个人对个人)贷款代替传统存贷款……互联网金融的这两大趋势正在沿着数据的路线迅速瓜分商业银行的市场。 最近有报道称,马明哲经常说,银行的人是躺着吃饭的。躺着吃政策红利,没有理由做不好。 但实际上银行的两大先天缺陷注定其在信息化浪潮中受冲击最大:无法提供跨行服务;产品过度标准化,没法细致到为每个客户提供其需要的定制服务。于是,支付宝、快钱、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公司,实际上是网络金融公司,迅速壮大。因为他们手中有核心资源:客户的全面数据。 由于银行一直是传统金融业的中心。能否通过政策保护来减少信息化对银行的冲击,比如禁止第三方支付公司开展信用支付业务,或者提高民营支付公司的准入门槛?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关国光在内部讲话上多次表示,谁来决定这个市场发展或不发展?不是银行,更不是他本人,而是客户。客户的需求决定了什么业务模式能发展,什么业务模式能壮大,什么样的业务模式会衰败。政策什么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企业,但没有办法遏制信息技术带来的金融业变革所产生的社会性需求。有需求,就得有人去满足,如果这个需求大到一定程度时,那就会冲破政策限制。 既然无法阻挡,何不加入信息技术改变一切的洪流? 招行行长马蔚华说过,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很快可能就会被互联网这种金融形式所取代,招行要形成移动银行、终端银行、网络银行等渠道体系优势。当然这很不容易。 尽管困难,这恐怕也是传统银行业自救的唯一路径。 在运营数据的网络金融与运营货币的传统银行的激烈对决中,金融市场份额的瓜分可能还是次要问题,互联网金融是一种不被少数专业精英控制的金融,市场参与者更为大众化。阿里金融事业部总裁胡晓明曾明确表示,互联网的精神是平等、开放、共享。阿里巴巴欢迎所有的金融机构接入这个平台,共享平台数据。 尽管胡晓明的话可能有商业营销的成分,但其精神无疑是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的,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首先要做的恐怕就是走出专业精英的光环,向开放、接地气的“大众金融”转变。记者高改芳 |
关键词:信息技术|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