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装的手与门槛效应
据媒体报道,监管层日前取消了开设信用账户资产规模下限的窗口指导,这意味着融资融券告别了“50万门槛”和“18个月监管期”。 说起门槛,人们就会想起法国心理学家查尔迪尼的一次实证。他曾出席一次慈善机构募捐,一天过去了,但捐款箱里的善款还是寥寥无几。于是,第二天的时候他在募款箱上面附加了一句话“哪怕一分钱也好”,当天的募捐就多了一倍的钱物,这就是著名的“门槛效应”。这一效应的基本内容就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达到更高的要求。 我国资本市场的创新项目大多是初设“高门槛”。融资融券、股指期货、转融通业务的参与门槛都在50万元以上,这使得广大散户投资者被拒之门外。当然,从适当性制度考虑,这是保护散户投资者,但另一方面,也从制度上剥夺了散户应有的投资权利。对此,许多散户投资者一直呼吁金融创新首先要考虑公平正义。 我国自古以来,门槛就是禁止的意思。常言道:“关大门槛高”,意思就是内外有别,不是谁想进都可以进去的。拿融资融券来说,按50万以上的门槛准入,截至今年2月底,融资融券的开户数达到110.4万户,其中个人账户110万户,机构账户3821户。3年融资融券个人账户110万户,相对于1.6亿股民来说,只是区区小数。理论上,“50万元门槛”剥夺了1.58亿小股民的利用融资融券的权利。另一方面,虽然去年全年两市融资融券规模增长135%,月均增长2.5%;但在今年不足3个月的时间中,两市融资融券规模已较去年年底增长73%,每月均呈现两位数增长。这说明这项窗口指导已经出现“曲高和寡”的苗头。 从监管层低调取消的态度看,很显然,已经意识到“要求开设信用账户的投资者资产规模不得低于50万元”的窗口指导,本来就是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就会给市场带来活力。从内部交流传出的消息是,大多数券商选择20万元作为新的信用账户开设资产规模下限,也有部分券商已取消了资产规模方面的限制门槛,仅保留开户6个月的要求。在潜在客户大幅增长的同时,价格战也在两融市场渐露端倪。如下调融资融券费率和融资利率,根据不同客户个性化设置信用交易费率等竞争在所难免。 事实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往往抓不住基层的心。所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此前,一些券商营业部已经默认客户将资产规模短暂提高到50万元以上,开通融资融券账户后再转走,表明券商已经觉得不需要资产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就可以向客户授信,这是券商自由的选择,相应的风险也由券商自行承担。新一届政府强调执行力,绝不容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但首先是政府不错位。说白了,就是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 融资融券放低门槛的效应有时候很神奇,它不仅使得此前套牢处于休眠状态的存量客户开始积极参与,也使得高高在上的机构投资者坐不住。就在传出取消了开设信用账户资产规模下限的窗口指导的同一天,去年另类投资收益高于平均收益率的险资机构率先发话,表示长期看好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前景,未来险资将适时适度参与融资融券等业务。受此影响,保险板块全线走高,保险股平均涨幅达4%。这表明融资融券正在释放出证能量。 笔者进一步认为,在放开融资融券门槛的同时,融资融券标的股也应该放开。要完善股票交易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融资融券标的应覆盖A股市场的每一只股票,甚至包括首发新股,让每只股票都能够通过融资融券来做多或做空。这样不仅可以抑制恶炒新股、绩差股的陋习,而且可以破除新股“三高”发行的痼疾。 |
关键词:个人账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