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气潮”危机:谣言为何有市场?

http://www.hebei.com.cn 2013-03-29 08:41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近日,“天然气4月要大幅涨价”的传闻在全国各地迅速发酵。民众排队集中抢购天然气的现象,几乎全国各地都在上演:有人带板凳,有人带救心丸,有人一次买够10年用量……虽然国家发改委官员已经辟谣,称“这个消息纯属无稽之谈”,但谣言的负面效应不仅仅在于所引发的“抢气潮”,公众担忧下一个危机:谣言为何如此有市场?

  在二三线城市效应明显

  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统计,自3月25日出现天然气涨价传闻以来,关于该传闻的网络新闻就有600多篇。笔者发现,众多消息转发报道的背后,谣言似乎存在一定程度的解读空间。

  最为明显的直观特点是,涨价谣言在二三线城市的新闻报道数量、话题讨论热度很高。据笔者观察,除了北上广深主流媒体的报道外,不少二三线城市的都市类报纸和网站是此次涨价传闻报道的重要主力,比如“老人自带救心丸排队买气、一次买够10年用量”的事件新闻都出自西安、宝鸡等地方媒体,“市民打遮阳伞抢购天然气,夜里10点半仍排队”来自洛阳的地方网站,“一次性充5000元买气”来自哈尔滨地方都市报。而据笔者在微博上的抽样统计,该传闻讨论中的100个非认证账号样本里,有64个账号都是来自除北上广深之外的二三线城市网友。

  简单的统计梳理发现,谣言在二三线城市的传播效应相比一线城市更为明显,笔者认为,原因有二:其一是,传闻源发于一线城市媒体,在向二三线传递过程中容易失真或被放大,因此向下扩散的速度会更快;其二,二三线城市居民在信息获取便利程度、信息解读能力方面存在滞后。

  谣言为何有市场?

  最早报道天然气涨价时间和涨幅的新闻出自2013年3月24日的《中华工商时报》,该文记者周永刚同时在25日当晚发布微博称“中国天然气将迎来‘跳3进4’时代”。谣言的传播市场由此打开。

  为何有市场?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李安定说,按照政府目前的表态,我们可以认定这次天然气涨价的消息是一个谣言,而从传播学来说,谣言的扩散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信息的重要性,另一个是信息的透明度,信息越重要,越不透明,谣言传播越快。

  李安定进一步分析说,这次事件从新闻角度来看,是一次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博弈。这个消息刚刚出现在报纸上时受众面非常小,但经过各个网站的转载和更换标题,再加上微博等网络平台的不断扩散、夸张,最终造成了现在的局面。对于网民来说,他们既是信息的制造者,也是传播者和接收者,信息的真实性在不断传播中开始变味了,可在这时,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却没能及时发出声音。

  从传播学理解上看,李的观点符合谣言扩散的典型路径:传统媒体报道的滞后,新媒体议题设定缺乏必要的检查机制,由此增加了传闻的不确定因素,最终导致谣言长了翅膀。

  辟谣为何难消顾虑?

  那些年,我们还一起抢过什么?记忆最深的或许是2003年的“抢醋”和2008年的“抢盐”,如今的“抢气”风波虽然已经得到了官方的辟谣,但在辟谣之后,仍旧持续发生抢购事件,让人不禁疑惑:辟谣为何消除不了公众的疑虑?

  观察各界的讨论,笔者将原因归结为以下三点:其一,经济意义上讲,普通老百姓的收入还不高,听到涨价总是心慌,在涨价形成事实之前先行抢购,能省一分是一分。这反映的其实是因为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民生窘迫;其二,从制度层面上,国内的资源价格听证会制度一直以来都被人称为“涨价会”,其价格制定本身的规范合理性欠缺值得反思;其三,公信力方面,面对涨价传言,人们总是宁可信其有,而政府官员的辟谣,也往往会被日后真的涨价证实。这种反复出现的“传谣——辟谣——证谣”的过程,使谣言的传播得到了佐证,而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则一次次地受挫。

关键词:天然气|抢气潮|危机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