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泡餐具解禁何以引发极大争议?
比如,解禁“支持派”的阵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包装专业委员会、中国包装联合会塑料制品包装委员会和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循环经济分会(筹)等。时下,一些行业协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屡遭公众质疑,“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坐行业的轿子,收企业的票子,供官员兼职的位子”即是典型说法。当然,我们不能据此断言上述协会也有这样的问题,但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解禁之后,那些再次“合法”的发泡餐具企业多半会投入行业协会的怀抱,从此休戚与共。 再如,此前有媒体爆出“广东省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企业联合体”与一家律师事务所签订“公关合同”:由律所负责与相关部门沟通,加快推动发泡餐具的解禁进程。“公关”二字和450万元的费用惹人关注。涉事律师事务所称协议属实,但只是想请几家媒体来做专题报道,不是对政府部门“公关”。一家律所当然没有能力也不该左右政府部门的决策和一个行业的进退,但如此“公关”难免让人心生疑虑,那些力挺解禁的协会、专家、媒体的“说法”,是否是“公关”下的产物? 其实,禁也好,解禁也罢,发泡餐盒其实从未真正退出过市场。不少地方,发泡餐盒仍是街边小吃、快餐店与大排档的采购对象,在网上输入“发泡餐盒”也能轻易找到大量卖家和生产商。更有专家以调查显示市场上发泡餐具占比仍超过70%来说明市场需求巨大。禁了十几年,居然仍随处可见,监管部门都忙啥呢?市场需求大的东西有的是,难道都不计后果、不顾健康和环保而大力发展吗? 一会儿说禁,一会儿解禁,禁的时候有理有据,解禁同样言之凿凿,百姓究竟该信谁?从禁到解禁,或许有着科技进步、技术成熟的必然因素,但究竟是怎样的进步、哪些技术的发展促成了这个转变,有关部门有义务说个明白。因为这不是小事,更不是几家企业、几个协会的事,而是关乎千家万户、关乎每一个人生活和健康、关乎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经济账”和“环保账”孰轻孰重、如何权衡,哪些底线是坚决不能触碰的,有关部门应该心中有数。淘汰落后的产能,淘汰与保护环境相背离的行业、产业,可能会触及一些人的利益,但绝不该一有阻力就停滞不前,不去淘汰、不敢淘汰,朝令夕改,左右摇摆。(林琳) |
关键词:发泡|餐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