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河北将与京津平起平坐 石家庄成最大受益者

来源: 作者: 2014-09-16 17:01:52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河北省涞水县蘧家磨村,与北京市房山区的郑家磨村,两村只有一条马路之隔。蘧家磨村的村民,只需跨过村东头的一条马路,就到了首都北京。尽管两村只有咫尺之遥,但生活水平却大相径庭:一边饮水靠打井,另一边自来水通到户;一边村支书月工资400多元,另一边1200多元;一边每月养老金55元,另一边涨到了350元……

  住在河北蘧家磨村的李岚,特别关注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她希望京津冀一体化能带给她实实在在的利好,她尤其希望“京津冀社保转移接续”能尽早实现,“这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养老和医疗,希望以后到北京看病,也能够报销。”

  目前,众所期盼的,莫过于京津冀一体化相关规划的出台。《中国经济周刊》近日独家获悉,原计划今年6月份出台的《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有可能更名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名称的变化,更强调了京津冀三地实现协同发展的迫切要求。

  从“首都经济圈”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在这块国土面积1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9000万的土地上,唯有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的限制,注重整个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才能让河北摆脱在北京这棵“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尴尬。

  规划更名,石家庄成最大受益者?

  今年4月,据一位参与京津冀一体化相关规划起草的专家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规划的名称很可能叫“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在汇总京津冀三地规划的基础上,初稿已基本完成,但仍处于深入研究和提升阶段,待提交国务院审议,“应该在6月份出台”(详见《中国经济周刊》2014年第13期《“首都圈”大猜想》等报道)。

  半年过去了,规划依然犹抱琵琶,迟迟未露真容。

  近日《中国经济周刊》从知情人士处获悉,之所以延迟出台,是因为规划又有所变化,“从原来的《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更名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相关内容亦随之进行调整。”

  此次改变,在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看来,是立足点的改变。

  “原来的‘首都经济圈’或者‘首都圈’(的提法),更多的还是以首都为核心的都市圈,核心是围绕首都功能发挥作用,影响的空间范围都是以首都为中心,是一个点。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立足点至少是京津冀三点,更加强调了一个区域的平等规划发展,而不是单一的以首都为中心。”李国平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如果按照原有首都经济圈的空间划分,估计连石家庄都未必能包括进去。

  有专家表示,名称的更迭,意味着未来在京津冀这样一个大区域内,“冀”将作为独立的一部分与北京、天津“平起平坐”。

  李国平向《中国经济周刊》强调了石家庄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性。“可以预计,未来有可能以石家庄为中心城市,支撑和带动包括唐山、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秦皇岛等周围城市的发展。如果这样,石家庄定要上升到比较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才能担当重任。”

  9月4日,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张高丽在会上指出,要尽快完善协同发展规划总体思路框架,为编制总体规划奠定坚实基础。

  一位知情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如不出意外,《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或将于年内出台,“毕竟国务院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以及相应的办公室,史上最高规格,很值得期待”。

  

 [1] [2] 下一页

关键词:京津冀,首都经济圈

责任编辑:杜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