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储银行涉嫌上百亿地下同业拆借
2013年初,邮储银行建立了6年的神秘堡垒被冲出一道裂口。 总行行长陶礼明被捕一案,让邮储银行内部噤若寒蝉。事态进展,相关负责人一致保持缄默。然而,邮储银行不可能再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土里。更多的问题正在显露。 这场金融地震中,涉案的还有邮储银行资金营运部金融同业处处长陈红平,以及中国邮政集团党群部主任张志春,他们共同把邮储银行的业务运营硬伤以及集团管理弊端推上风口浪尖。 据业内人士透露,邮储银行涉嫌上百亿元的“地下”同业拆借业务,拆借利率最低0.8%,远低于市场利率。而邮储银行引以为豪的小额贷款渐入瓶颈,邮储银行广东某分行信贷业务部扣发工资已持续近一年。 打开近几年的历史图景,邮储银行扮演集团体系内47个兄弟企业的供养者角色。2011年,邮储银行净利润231.2亿元,整个中邮集团这一数据仅为209.36亿元。在这背后,邮储银行与受宠“胞兄”中国邮政抢食存款,屡现违规内部罚款事件。 据邮储银行内部人士透露,银监会已有规定,邮政集团遍布中国大小城镇的3.8万个经营网点,将在2013年之内,归属权全部划拨给邮储银行。一场内部博弈正在升温。 涉嫌上百亿“地下”同业拆借,利率任开 备受关注的陶礼明案已落下帷幕。新的故事从未停止上演。 2012年6月11日,中国邮政集团公告称,“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党群部主任张志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长陶礼明、邮储银行资金营运部金融同业处处长陈红平因涉嫌个人经济问题正在协助有关部门调查。” 据悉,邮储银行行长陶礼明在湖南高速50亿元的贷款中,因涉嫌违规贷款、收受贿赂、非法集资等罪,已于2012年12月底被正式批捕。 而陈红平、张志春的调查结果至今未见公布。“陈红平也进去了,自(去年)6月就离开邮储银行,不再担任相关职务。”有与邮储银行进行同业资金往来的银行相关负责人称。 目前,邮储银行还没宣布新的行长人选,该行由副行长吕家进主持工作。 此次案件,真正引爆问题的是该行的巨额流动资金。 邮储银行2007年3月成立,由于历史沿革问题,长期只存不贷,形成现金流异常充沛的现象。官网显示,截至2012年10月底,邮储银行存款余额超过4.5万亿,居全国银行业第五,资产总规模突破4.7万亿元,排名全国第六。而其存贷比则多年徘徊在20%上下。比如,2010年的存贷比为16.7%,仅较2009年提高1.04%。 所以,当其他银行为避免存贷比逼近75%的监管红线,想方设法拉存款时,邮储银行则费尽心思为巨额资金寻找出路。 “大概在2010年上半年,有资金掮客找我们谈,说邮储有很大一笔资金在市场上流通,将近100个亿。他们对同业利率要求非常低,可以由接受方定,0.8%以上都可以接受,但是掮客要求3个点的回扣。”一个银行业资深人士透露。 据调查,当时银行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2.5%以上,上述0.8%的利率仅约为市场利率的三分之一。“利率可由双方友好协商,这一点是比较令人诧异的,我几乎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该银行人士称。 “过了半年左右,身边又听到传闻,说邮储银行有几十亿资金在找存放,三个点的回扣,可能是通过了层层掮客,累计的要求,如果真的吃(接受)下来的话,我相信用不到这么多,资金紧缺的银行还是可能会接受。”上述银行业人士补充说。 他直言:“资金方是邮储银行,这是资金掮客告诉我们的,我们不可能直接接触到资金方,毕竟最后没有跟他们发生业务。就算做了,也不会留下任何文字性的东西被调查出来。至于100亿元的体量,不一定全部是邮储的。” 据了解,邮储银行是银行业内少有的几家资金净拆出行。2007年成立后,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和小额贷款业务才获批试点。一直到2008年,邮储银行才获准开办对公业务即批发业务,并于2009年初正式开展这类业务。 邮储银行资金运营部总经理彭作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在金融机构业务方面,邮储银行将近三分之一投入了同业市场,一跃成为国内银行间市场最大的同业存出行。知情人士称,“邮储银行起步晚,放贷能力较弱,很难对接大客户金融系统,所以只能依赖同业拆借和批量贷款进行放贷,否则存款很难转换成利润。” “邮储银行的资金量那么大,我们没有想到。不过,在存款放贷能力偏弱的情况下,转做同业拆借和批量贷款非常不利,因为很难有一个很好的议价能力。但是存款总得拆出去,这样就容易滋生腐败,比如靠关系拆借,甚至靠掮客拆借。”某外资银行个人银行负责人对理财周报记者表示,此前,他们与邮储银行曾有过拆借业务合作。 理财周报记者就以上情况,向中邮集团相关负责人求证,对方则表示"有关邮储银行的事,我不清楚。" 小额贷遇瓶颈: 广东某分行扣发信贷员工资一年 作为拉升邮储银行贷款数据的另一动力,狂奔了几年的小额贷款业务似乎遭遇瓶颈。 2007年6月,邮储银行发放第一笔小额贷款。2008年初,该业务在全国范围推广,并成为邮储银行开拓农村市场的法宝。截至2012年10月底,邮储银行累计向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发放小额贷款760万笔、金额超过4300亿元,占全行小额贷款累计发放金额的70%以上。 “这么多年,小额贷款的额度都没变,最高10万-15万,客户嫌低,也嫌还款方式麻烦;而且这个业务只能做一年,当地的客户差不多都做完了。小额贷款越来越难做。”邮储银行某分行客户经理无奈地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 近日,邮储银行广东某分行的信贷员正式离职。“实际发的工资,只有原来应该发的工资一半左右,没有别的补偿,这种情况在信贷部差不多一年了,很多人都有走的准备了。”该信贷员说。 “行里有一条规定,发的工资不能超过利润的某个百分比,去年贷款没有利润,工资就发不够了。"据他介绍:"每个分行的比例不同,其他行没有扣工资,可能是百分比没有这么严格。其实整个区的储蓄银行贷款成绩都不好。” 据多位邮储银行不同地区的信贷员反映,为了完成贷款任务,在与其他银行信贷员同城竞争过程中,“吃剩饭”这种同业竞争模式越来越普遍。 “我们的小额贷款是其他银行都不屑于做的。因为风险特高,收益又不是很高那种。”另一位邮储银行客户经理陈西(化名)告诉理财周报记者:“比如来料加工企业,做鞋的,可能他只有一两个稳定客户,已符合我们的贷款条件,如果欧债危机这类风险,没人下订单,他就无法支付全部成本,只能跑路。这种其他银行就不太愿意做,我们还是有做的。” “可以这么说,在邮储银行,贷款的主要有两种客户,一种是在其他银行做不了的,一种是不太懂银行业务的。”陈西坦言。 “和当地别的银行,比如四大行,农信社等相比,我们的业务竞争力本身比较弱,和他们业务重合度不高,我们只能通过同业合作的方式。私底下,他们做大项目,我们做小项目。”一位在华南二线城市邮储银行的客户经理告诉理财周报记者:“比如票据贴现业务,100万以下的很多银行嫌弃金额小收益低,不会去做。我们一般都不会拒绝。” 据了解,目前邮储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主要是中小型贷款,资金金额以几十万为主。“和我们同一个城市的农信社,做大额的,几千万上亿的都挺常见。”该华南地区客户经理说。 按照银监会的要求,目前邮储银行的单笔贷款业务不能超过2000万元。这项对金额的规定,主要考虑的是银行的放贷能力。 不可否认的是,3.9万个“无处不有”的密集网点,给邮储银行带来先天的地缘优势,超过5亿人的客户群是邮储银行的难以被超越的核心竞争力。“邮储银行掌握大量的存款人信息数据,可以据此判断借款人的资信、现金流、还款能力,这是其他金融机构开展小额贷款所不具备的优势,管理成本、收集信息的成本要远低于其他商业银行。”一位监管部门人士曾如此评价。 据了解,从2011年开始,邮储银行的贷款逐渐发展为以抵押贷款为主。“现在基本上每个银行都有抵押贷款和无抵押贷款,相比小额贷款,这个收益更高,但成效慢。”华南地区客户经理说。 “风控执行人专业素质不够” 随着信贷规模的扩大,邮储银行的风险控制短板逐渐暴露。 “我们分行的调查还是比较尽职的,每个项目都会去查,但是调查人员对风险的监控能力,不一定到位。因为他们经常重复机械化的动作,拿一张表,看看库存,看看设备,看看房子,再看看资产负债表,就放贷。每个项目不同,没有针对性地深入了解,很容易埋下隐患。”一个邮储银行内部知情人士表示担忧。 “个别分行,连基本的调查都不做,抵押品手续不全,也把款给人家划出去。”另一个邮储内部人士说,“有时候不是业务人员有意搞利益输送,是他们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风险调查。” 2011年,审计署对邮储银行进行审计,指出其存在“内部规章抵触国家法规”、“违规贷款”以及“中间业务清收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 “风控流程和其他银行差不多,关键在执行的人,专业素质不够。”邮储银行内部知情人士称,“在邮储银行成立的头三年,由于大量一线员工以及不少中层干部均是由邮政系统转岗而来,对银行操作规则的不熟悉,导致邮储银行内部违规行为频频发生。” 陶礼明曾坦言,从人员的专业素质上看,如果说其他银行是解放军的第三、四野战军,那么,邮储银行还算不上“敌后武工队”。 据了解,邮储的一线各个岗位的员工,平均学历低于同行,以大中专为主。“一个二线城市的分行为例,十个客户经理中至少6个是大专以下学历。”邮储银行一位客户经理坦言。 由于人才匮乏导致的风险漏洞,在新开展的信贷、保险等业务产品中,尤为频繁。仅在2011年底,邮储银行“存款变保险”问题就多次被媒体曝光。 当邮储的信贷业务从个人贷款、农村小额贷款,进一步扩展至国内大型建设项目工程贷款时,邮储风控系统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这两年,邮储也在充实风控和内审部门的人员力量,但这个并非朝夕之功,我们还需要时间。”邮储内部人士称。 邮储银行和邮政抢食存款 “邮储银行发展到今天,出现什么情况都不奇怪。”一位金融圈人士说道。在银监会的监管分类中,邮储银行既独立于政策性银行,又不归于商业银行。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与众不同。 邮储银行脱胎于邮政汇款业务。 2007年的3月20日,中邮集团把邮政汇款业务正式组建成邮政储蓄银行。细心的人们会发现,目前很多邮储银行的网点实际上就是原来的邮政局。 “邮储银行和邮政局分家的时候,很多人想进入银行。当时集团内部有命令,邮局的一把手不能兼任银行行长,只能二三把手去担任。”所以,最终邮政局和邮储银行的领头人,通常出现一个是正局一个是副局的关系,邮政和邮储银行,就自然形成一个是兄,一个是弟的角色。”熟悉邮储的知情人士透露。 由于改革不彻底,目前中邮集团3.9万个网点,并非全部由邮储银行控制。实际上,邮政局占领绝大部分的网点资源。银行业务目前的分支机构主要分为两种经营方式:邮储银行自营机构和邮政代理网点。对于自营机构,邮储银行控制力较强;而对于邮政代理网点,邮储银行无权干预运营。 据了解,由于邮局是个准金融机构,只能开展保险、个人金融业务,不能开展信贷和公司业务。“邮政如果有信贷或公司客户,可以介绍给邮储银行,并从中获得比银行更高的提成。”邮储银行内部人士说。 更多时候,邮储银行和邮政在暗中较量。 “邮局的钱不会存在邮储,因为业务有重叠,经常会出现互相拉存款的现象,还会竞争代发工资、保险等业务。”熟悉邮储银行的知情人士称:“同在一个集团,相比别的银行,拉彼此的存款比拉外面银行的更容易。这些都通过比较隐蔽的方式进行,比如先把存款从邮政取出,在邮储开个账户,再重新存进去。如果直接转账,系统会识别,引起邮政投诉。” 据上述知情人士介绍,邮储银行华南某分行的行长,原来是当地邮局局长,进入银行之后,曾试图把原先存放在邮局的100多万存款悄悄转移到所在银行,不幸被发现,内部罚款3000万,连同客户存款利息一并上交。 抛开金融业务,邮政局早已深深扼住邮储银行的命脉。目前,邮储银行7个董事会成员中,有5个属于邮政,超过了董事会成员人数的三分之二。这样的架构下,权利分裂导致经营决策科学性大打折扣。 据邮储银行内部人士称,邮政集团的老总在2010年底前后的一次内部电话会议中说:“邮政的员工工资一定要比银行的员工高,以体现我们对银行的控制。”实际上,邮储银行的整体收益远远高于邮政。 熟悉邮储银行的内部人士透露,为完成改革遗留问题,提升邮储银行竞争力,银监会已有相关规定,由邮政控制的所有网点将全部移交邮储银行全权掌控,这一任务已筹备一两年,将于2013年内完成。 理财周报记者就上述情况,致电银监会,银行监管部公开电话一直无人接听。邮储银行方面拒绝对本报回应。 若按计划行动,邮储银行和邮政的利益纠葛极可能被燃至沸点。实际上,在整个中邮体系内,邮储银行扮演的是兄弟公司供食者的角色。 中邮集团盘根错节的体系下,直接控制中47个二级子公司,包括31个地方分公司、中邮人寿保险、中邮证券、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北京中邮资产管理、北京邮票厂等。 2011年,中邮集团的31个地方分公司合计亏损约51.8亿元,其中中邮证券和中邮人寿保险亏损较大,亏损额分别为6709万元和5887万元。盈利能力最强的是邮储银行,净利润231.2亿元,整个中邮集团这一数据仅为209.36亿元。 |
关键词:邮政,利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