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低迷财险趋缓:2013春天在哪里?
解困四部曲 展望2013年,随着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资本市场的制度性重构,阵痛调整中的国内保险业无论是寿险、财险还是外部发展环境,2013年保险业的压力较2012年都无甚改观、缓解。那么,2013年的保险业又将何去何从,从何突围? 强化投资能力
“保险投资是保险业发展和创新的基石,基于国内资本市场状况,保险公司亟待提升自身投资能力。”王绪瑾表示,只要维持足够高的投资收益,无论是退保风险、满期给付风险其实都不足为惧。因为到期产品给付资金靠的是当年新进账保费,如果当年新单保费可观,那么,给付压力自然不大。至于退保问题,有了受到认可的投资收益就不是问题了。 他建议,行业从保险投资监管和经营两方面进一步完善保险投资。从监管方面,应在进一步放松保险投资方式的同时,调整投资比例;从经营方面,要注意完善投资决策程序、提升投资经营技术、控制投资风险。保险投资项目的选择,尤其注意选择获利高、回收快的项目,以防止信用风险,要按投资决策程序办事,防止投资失误,以保障投资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从而,提高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便于保险产品的创新,最终提高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竞争力。 其实,从过往一年的政策走向而言,保监会已经通过一系列投资新政“组合拳”,拓宽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不过,也打破了原先银、证、信、保之间“各自为政”的藩篱,搭建了一个新的竞争平台。 “当前的保险资产管理不是渠道不足,也不是政策不足,核心问题是能力不足。未来在与可比金融产品竞争中,保险投资收益水平将成为行业竞争力的焦点。当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资管进入市场,与银行、券商、基金等进行竞争,中小保险资管公司的竞争力堪忧。”朱铭来直言,此轮保险资金运用的市场化改革,处于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是国家在政策层面促进非银行金融业发展的一项具体举措,以更好地实现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此外,保险业资产收益不高、资产管理业务竞争加剧等现实压力,也迫使保险业需要在顶层设计下放开手脚、谋求发展。“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市场的一些经验。” 据了解,国外成熟的市场中,保险公司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资产管理业务收入是保险集团公司的重要利润来源。美国的保险业资产总额曾占到美国资本市场的三成以上,是其资本市场当中的最大机构投资者。 反观国内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虽然保险资产规模庞大,但近两年按照增速和金融资产中的比例计算,似乎有缩水的迹象。“另外,似乎也没有看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独树一帜的投资风格。”朱铭来介绍,国外保险公司都有着明显的投资风格——与其他机构投资者相比,保险资金的投资更重视资金的安全性。 产品转型是关键 保险发展初始阶段,产品结构问题对市场发展可用销售技术进行弥补,但转型阶段“遍地是黄金”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对保险需求日益多样化,“单打一”的依靠推销技术手段已难以继续扩大市场,保险产品的有效供给问题日渐凸现。 回首21世纪以来的岁月,不难发现,理财险独大的格局仍未改变,改变的不过是产品的形式,从投连险、万能险,发展至如今的分红险。再看财险领域,车险独大格局则从未改变。保险的看家本领保障、风险管控则日渐淡化。 “现在整个行业的产品体系、相应的服务理念,跟老百姓的需求都是有差异的,产品问题是目前整个行业最大的问题。”朱铭来表示,保险产品未能很好地体现和满足市场的需求,保险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保险销售的业绩和保险业的发展。 “并非是当前消费者不需要保险,而是当前的保险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王绪瑾认为,强调行业转型升级的今天,首先需要创新升级的是保险产品,作为保险职能的核心载体需要在产品方面更加鲜明体现保险的核心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建议行业开发出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对保障型产品要做到深开发、广覆盖,对于传统型产品要深开发,如车险、企财险、家财险、货运险、工程险等,通过横向产品创新以满足交叉领域需求,纵向产品创新以刺激潜在市场需求;对新型产品要广覆盖,如对政策性保险应该相机抉择,如农业保险应该采用政策性保险为主的模式等,对责任保险要争取国家法律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对交强险要使经营模式与经营原则相匹配;对投资型产品,要深挖掘,使之与风险相匹配、与资本市场相对接;对衍生型产品则深开发,要关注国际发展趋势,加强研究,适时开发,有效转嫁巨灾巨损。” 值得欣慰的是,这一点在2012年已经看到一丝变化。随着电子商务的崛起,退货险日渐火爆。据华泰保险集团董事长王梓木透露,2012年11月11日,仅淘宝网为华泰财险带来的退货险保费便达到1000多万元。以0.5元一份计算,涉及消费者数千万人。 此外,2012年险种创新中还出现了“见义勇为险”、“防小三险”等颇为引人耳目的保险新品种。噱头也罢、博眼球也罢,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当前,上述产品的出现不失为一种积极的信号,代表着一种创新的改变。 问计政策 对比2012年度一系列的政策利好,保险行业有理由期待更多的政策红利。 有分析师预判,2013年对保险行业影响最大的是养老和医疗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营业税也可能进行改革,目的是通过税收来引导缴费结构的改革。据了解,2012年初保监会已初步确定了试点方案,并表示2013年将争取“消费者购买养老、医疗保险产品的税收递延政策”。 果不其然,“争取财政支持政策,包括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等;争取税收支持政策,包括消费者购买养老、医疗保险产品税收递延政策,政策性和非盈利性保险业务的税收优惠等;推动部分重点领域立法,促进责任保险发展。”项俊波在2013年初全国保险工作监管会议上的这段讲话引来无限政策猜想。 以农业保险为例,伴随3月1日《农业保险条例》的施行,国内农业保险的快速发展是可以预计的。据了解,此前国内仅有人保财险、中华联合以及五家专业农业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业务,但现在已增至22家保险公司。以此推算,农险新政策若充分激活农村市场,为保险公司带来的业务恐怕不是农业保险了。“基于政策性保险的性质,农业保险的利润空间不会太大,企业可能更多的经营意向为整个农村保险市场。”有保险公司人士坦言。 随着新一届中央政府的亮相,城镇化再被提上日程,并注入新的理解,称之为新型城镇化。经验表明,城镇化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保险密度将增加4.4%。据此推算,2020年我国保费收入将达到3.98万亿元,对应年增速12.01%。进入城镇化的下半程,重点是打破城乡二元以及城市二元结构的制度藩篱,逐步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均等化。 社保商保的互补化或许是未来保险公司突围之利器。不过,多年来一直存有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间存在“挤出效应”的争论。“国际经验证明,很多国家都是在社会保险积极推进的时候,商业保险也得到大发展。”朱铭来告诉记者,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并不存在经济学上的“挤出效应”,根据消费者需求形式的调整可以实现共同发展。他以健康保险为例,国外商业健康保险公司的客户群多是中产阶级以上人士,保险公司可以为之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以及尖端的药品。 回归风险服务商角色 “寻找保险业的‘好日子’应该从更深层次的问题着手。”王国军分析,目前国内保险业所谓的经营成本上升、投资收益不高、银保产品难销、保费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行业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下降、从业人员尤其是代理人流动性增大,财产险受汽车市场疲软等因素的影响而下滑,市场竞争压力巨大、退保率增长较快、寿险的给付高峰来临等艰难问题不过是表面因素,其内在原因应该是保险业若干年来的粗放式发展,包括但不限于:重保费收入不重利润的经营方式、重保费收入轻行业声誉的经营模式、没有退出机制以及没有对保险公司及其经理人科学的评价机制的市场状态,加之千疮百孔的营销体制所导致的“消费者、社会和从业人员三个不认同”的发展环境,已经使保险市场的发展潜力近于枯竭。“改革的方向是:巩固一年来保险新政的成果,继续深化改革,建立科学的保险业的评价机制、加快保险业的信息化建设、深化营销体制改革、维护消费者利益等方面着手。” “国内保险行业以粗放的模式快速发展多年,换来了资产规模、保费收入磅礴数字的背后亦是对市场资源的掠夺性破坏,是时候进入调整期了。”朱铭来颇是认可上述观点,并举例,当前保险行业如同一个长跑选手在起步冲刺阶段之后,需要减缓速度调整呼吸、分配体力,已备后面更加艰难的挑战。 同时,朱铭来还强调:“保险行业是时候重拾风险管理专家角色定位了。”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但保险行业到了问题多发期,社会层面也已经进入矛盾多发期,各种不确定性的风险因素越来越多,单纯的依靠国家保障体系变得不现实。例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老年护理等领域,国人缺乏安全感,而这就需要保险行业可以提供一个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科学地评估这些领域如何承保,摒弃之前被动的展业模式,做一个全方位的风险服务商,而不是“一个卖保险的”。 |
关键词:保险公司|人身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