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7.1万亿理财监管升级
*银监会出强手约束银行理财投资 *要求银行理财产品与投资标的一一对应、单独建账核算 *要求不达标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需比照银行自营贷款 *理财资金投资有35%及占总资产4%红线要求 *禁止商业银行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担保或回购承诺 中国银监会网站日前刊发规范理财投资运作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应实现理财产品与所投资资产(标的物)一一对应,应比照自营贷款管理流程对非标准化债权类投资,并要求银行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比例不得高于理财产品余额的35%或总资产的4%。 中国银监会已下重手规范中国银行业高达7.1万亿元人民币的理财资金,并为商业银行理财投资戴上数条“紧箍咒”。受此影响,近年飞速增长的银行理财市场发展速度将有所回落,依托债权类理财产品的表外融资受到重创。 “该文件会对信托、券商资产管理业务、银行理财资产池子计划都带来重创,在一段时间后,甚至可看到社会融资规模将下降。”光大银行资金部首席分析师盛宏清称。 通知对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定义宽泛,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非标准化的债权资产。 今年中国政府确立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目标仅有13%,而多家大型银行对今年贷款增长目标都表示谨慎态度。业界均认为银监会对银行表外融资的监管态度是今年流动性的最大变量。 而稍早有未经确认的消息称,某大型银行为政府类融资预留了3,000-5,000亿元的表外融资额度。3月以来,各地政府融资平台项目又开始蠢蠢欲动,与信托和证券公司一起想办法逃避监管限制,利用表外理财获得融资。 银监会的新通知若能完全落实,预计目前银行普遍流行的理财资产池运作,及通过跨业交易、进行风险资产腾挪或转移的现象和风险会缩减。从行业健康发展角度看是一大利好,也有利于避免管不住的社会融资规模疯长现象。 今年1-2月,社会融资规模累计为3.6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59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1.69万亿元,占比已经回落到46.8%;以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和票据为代表的表外融资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资金池理财截流,债券配置增加 在关掉资金池理财这扇窗的同时,敏锐的债市投资者又发现了一道门--银行理财或将因为35%非标债权的比例限制,不得不配置更多的债券。 目前中国银行理财已经成为规模最大的居民资产管理品种,主要投向包括本外币债券和货币市场,同业资产和票据,以及目前银监会是次发文监管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在银行披露的信息中,半数以上的理财产品不会明确注明其单一投向,通常都是组合投资的“混合类”产品。 盛宏清就表示,银监会要求银行理财产品比照表内自营贷款进行单帐管理,是建立风控防火墙,避免资金池不同标的串动传染风险。可看出监管层对银行理财业务迅速增长潜在风险的审慎心态。 通知称,“商业银行应当合理控制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总额,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孰低者为上限。” 银监会还称,商业银行应实现每个理财产品与所投资资产(标的物)的对应,做到每个产品单独管理、建账和核算。对于该通知印发之前已投资的达不到上述要求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商业银行应比照自营贷款,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要求,于2013年底前完成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和资本计提。 同时,银监会给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和资本计提的调整留了将近10个月的缓冲期,将有效地缓冲新规对相关业务的冲击。 国有大行一位人士直称,限制理财资金规模、每个理财产品都要单独建账核算,目前银行流行的理财资金池的做法基本都要停了,并要把理财资金入表进行风险计提,那银行的投资标的会尽可能多地转向债券市场,而目前跟信托、券商资管合作各类受益权、股权性融资等做法会缩减。 通知并要求,商业银行不得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或股权性资产融资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担保或回购承诺。(综合路透社报道)
|
关键词:银监会,理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