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市下家庭理财法宝:“慎重”+“灵活”
3月以来,理财市场可谓四面楚歌:股市“跌跌不休”,金价萎靡不振,银行理财产品丑闻不断,打破了很多工薪家庭的年度理财计划。其实,熊市理财并非无路可走,一方面,每当理财市场见“熊”,债券市场就会渐入佳境,无论是债券基金还是国债,都可以成为家庭理财的目标选择,前者适用于绝大多数家庭,后者适用于中老年投资者;另一方面,熊市都来了,牛市还远吗?熊市中总能找到逢低买入理财产品的机会,切忌“病急乱投医”,还要把握熊市下家庭理财法宝“慎重”+“灵活”。 案例: 广州邓女士一家三口是典型的工薪白领家庭,对于近日的理财方向感到颇为迷茫:家庭现有流动资产47万元,其中,股票深度被套,市值15.8万元;偏股基金被套,市值12万元;就连纸黄金也少量被套,市值约3.2万元;其余流动资产均为现金。 目前一家三口住在海珠区滨江东路一套价值200万元的中等面积住宅中,无按揭负债。夫妻双方年龄均在35岁左右,宝宝5岁,在上幼儿园;邓女士是一家民营企业的中层管理,先生在事业单位工作,两人年薪约在30万元左右。 分析: 邓女士目前的理财处境应和众多的城市工薪家庭一样“已有产品被套”+“未来投资无门”。通货膨胀在即,盘活资产、解套资金,应是未来理财的重要任务。无论对金市还是股市来说,二季度都将处境困难,熊市可能延续;而该家庭需要的恰恰是一份3个月~6个月的中线理财档案。 理财建议:1.增加债券型基金投资10万元。目前,该产品收益率较高(年化收益率多在4.2%)以上,且变现比较容易。 2.建立家庭应急准备金,购买3万元的货币基金,购买大型商业银行发行的、具有较好收益历史的产品,以备家庭不时之需。 3.三类被套资产继续保持原有配置数额,但需要调整,个股尽量向低估值蓝筹板块靠拢,同时规避政策或环境变化造成利空影响的板块;而对于偏股基金,可调整为具有灵活选股能力、历史优势比较稳健的品种。纸黄金数额不多,可继续持有。 4.剩余的3万元资金建议观望后逢低抄底,暂时可买成货币基金。 5.可买每月2000元的定投基金,作为宝宝未来的教育基金。 提醒: 熊市理财四误区 1.越跌越逃,或越跌越买。 对于多数家庭投资者来说,巴菲特的逢低买入、长线投资理念更加适用,核心内容就是:在萧条期内逐步建仓、大量买入,等待理财产品长线走高。为此,遭遇熊市后,不“割肉”还有朝一日可回本。 而“持有或抄底”的前提是:一、持有的是有价值的理财产品(比如黄金);二、目前的点位已经很低。对于没有价值的产品,不建议继续持有;对于比较来看仍在价格高估阶段的产品,更不建议补仓。 2.转战收藏市场。 实际上,投资市场与收藏市场是有着泾渭分明的区别的。前者变现容易,具有规范化的市场评估体系,无论是基金、股票还是黄金,都被法律法规所约束;后者的回购渠道不健全,不可控风险较大,无论是字画、瓷器还是玉石,都缺乏统一的市场评估标准。 对于多数收入有限的工薪家庭,收藏市场实际上是个很不靠谱的理财领域。因此,普通家庭投资者,尽量不要听广告词“忽悠”,做收藏的前提也有两点:一、确实热爱这个领域,能从收藏娱乐中得到享受;二、确实是业内中人或资深人士,对于类似产品有较多的了解。 3.听之任之,“现金”为王。 当所有的理财产品都呈现出了一跌再跌的熊市特征,“现金为王”成为了很多家庭投资者笃信的金科玉律,看似理性,实际上并非明智。因为各国中央银行都在执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性的通货膨胀风潮即将来袭,如果手中的资产没有相应增值,还是一个“输”字。 4.毫无顾忌追买新品。 每当股市走熊的阶段,很多机构、银行往往抓住投资者理财无门的心态,大量发行理财新品,以“高收益率”、“创新投资”的噱头请君入瓮。 对于广大家庭投资者来说,尝试理财新品前,需仔细审核发行机构资质,商业银行必须在此之中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且,高收益率并不等同于一定能实现,投资者还需要检验类似产品的投资收益历史与投资方向。 |
关键词:家庭理财,黄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