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门票再掀涨价潮引争议 依赖门票经济能走多远

http://www.hebei.com.cn 2013-04-23 19:19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漫画:李楚翘

  凤凰古城收费事件变相涨价风波已是沸沸扬扬,也使得当地政府备受争议。可涨价的何止这一家,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国内景区掀起了新一轮“涨价潮”,多家知名景区纷纷上调了门票价格,有的涨幅达到了67%。如,江西婺源景区的通票价格则由原来的180元上调到了210元,涨幅达17%。四川峨眉山的旺季门票价格从150元调整到了185元,涨幅达23%。湖南张家界龙洞景区票价从80元调整到100元,涨幅达25%;宝峰湖景区价格由74元调整到96元,涨幅达30%;德夯景区由60元上调至100元,涨幅达67%。对此,人们感叹景区越来越“玩不起”,那么,景区这新一轮“涨价潮”意欲为何?景区仅依赖门票经济能走多远?政府在其中要扮演什么角色?本期读者对此热议,敬请关注。 ——编者

  景区门票再掀涨价潮理由何在

  -孙宝强

  眼下,内地景区普遍收取门票而且一涨再涨,各地以“运用价格杠杆控制客流”、“保护世界遗产”等名义涨价,出现了门票普遍涨价现象,其中多处景区实行“打包”售票,如贵州梵净山景区将于5月1日起实行“一票制”,景区内各景点将不再单独售票。

  从理论上说,商业性旅游景区属于竞争产品,由商家根据市场需求确定门票价格;一般旅游景区属于准公共产品,需要根据保本微利原则确定门票价格,主要由地方政府管理。国家级风景区和世界级文化遗产则属于公共产品,应当由国家直接管理或者委托管理。我国纳税人已经为消费公共产品缴纳了税费,进入国家级风景区或世界级文化遗产地再收门票,则需要慎重考虑。如果收费则应限于收取少量的管理费,不能当成普通商品的售价。

  从现实看,国家级风景区和世界文化遗产虽然属于国家所有,但国家只给政策、不给经费,经费依赖门票收入自收自养。这实际上造成了各级地方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代行国家所有权,景区收益与地方财政收入直接相关。尤其在部分经济不发达的内陆地区,地方财政甚至倚重热门景区门票收入。收取高价门票给人们进入世界级遗产地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设置了高门槛,不利于遗产资源和风景资源的整体利用。

  按理说,地方管理部门作为代理人无权作出世界级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区涨价决定,价格调整应该由国家级管理机构操作。然而,目前几乎所有大型景点票价的定价权都在省级定价目录中,这也是各地不断涨价的制度动因。有些地方还别出心裁地收取维护费,比如丽江景区每人征收80元古镇维护费。湖南省凤凰县也想效仿丽江向游客征收古镇维护费,但受制国家发改委相关规定未能实现。

  国家级风景区和世界文化遗产收取高门票的认识根源是,将世界级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区混同于普通旅游产品甚至一般商品,让门票代表景区“身价”,将原本应当保护的世界级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区大肆开发,以获得当期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我国长期实行的门票制度彻底地改变了门票性质,实质上也就改变了世界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性质。至于看起来是由于收费低造成的拥挤问题,一般需要通过预约、排队等候等手段缓解特殊时间段的拥挤。

  不难看出,世界级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区不宜收费,或者仅仅收取少量管理费用,同时还须加强收费管理。各类景区门票价格调整必须依法办理,不能儿戏。根据《价格法》相关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但一些景区充耳不闻,规避程序或者玩弄程序,这都是需要严肃查处的。

  借鉴国外经验摆脱门票经济

  -廖水南

  我国的旅游门票到底有多高?举例来说,美国黄石公园的门票价格是12美元,法国卢浮宫的常设展览票价是10欧元,日本富士山甚至完全免费。而仅张家界武陵源核心景区基本票价就达245元,比上述三个世界著名景点的票价总和还要高。有些知名度较高的景区,门票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已经达到了50%以上,个别的甚至高达90%以上。这就是说,国内旅游景点的门票定价远远高于许多国家门票价格占人均月收入1%这一比例。

  事实是,一些旅游景点的票价早就脱离了其根本的公共属性,也完全不在合理价格区间内,由此导致旅游者为了享受这种公共资源所带来的精神愉悦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价——有媒体统计,按照黄金周或旺季票价计算,玩遍全国136家5A级景区要花19085元。若再算上“园中园”、索道、观光车、游览船等项目票价,总开销高达22536元。或者,就只能另辟蹊径,冒险逃票。去年五一假期,各种景区的“逃票攻略”便曾在网络上红极一时。

  出现这样的状况,从根本上讲,在于景区过分依赖门票经济,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在不少地方,旅游资源往往被当地政府看成了谋取更多经济利益的私产和“摇钱树”,以至于常常摆出一副“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在此经过,留下买路财”的强势嘴脸——就在前些天,家住湖南凤凰的小伙子遇到一咄咄怪事——带未婚妻回家见父母,被要求购买148元的凤凰古城门票。若“坐地收钱”就能财源广进,谁还愿意着眼长远?

  也因此,要打破“门票经济”,首当其冲就在于通过法律法规,要求地方政府及时伸出强有力的手介入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确保自然景区的准公益属性。比如在法国,对于卢浮宫、凯旋门、凡尔赛宫、枫丹白露、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卢瓦尔河谷城堡群等举世闻名的景观,就被当地政府视为宝贵的“财富”,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管理原则,采取“低价策略”以弘扬民族文化,最终达到吸引更多旅游者的目的。

  其次,各景区应有序地推动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调整旅游模式和旅游产品单一化结构,发挥旅游综合带动效益。否则,放任“唯门票经济”继续存在,必然会打击游客的出游积极性,无异于杀鸡取卵。而在这一方面,则有更多国外的成熟的旅游产业经营管理模式可资我们学习和借鉴。如日本旅游业就一直把重点放在景区的旅馆、餐饮、文化演出等对游客的深度服务方面,这些服务不但吸引了游客,也让地方能够有足够的税基。

  政府在景区收费中不能越位在先

  -海舟

  相对百姓而言,政府是强势的。如果政府凭着强大的资源优势与民争利的话,那么百姓也就没有生存空间了。政府掌控的最大资源除了行政权力外便是土地资源。一些老少边穷地区要么出矿产,要么有风景。于是地方政府便不约而同地向土地的衍生资源下手了。最近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凤凰围城收费事件就是典型的政府角色错位的案例。

  将一座当地百姓和商户居住在其中的古城圈起来收费,应该履行必要的听证程序,这应该是施政者起码的常识吧,但凤凰县政府作为一个公共管理者,既没有经过当地居民同意,又没有履行其他合法程序,便贸然决定“围城收费”,显然是严重的越位在先。如果是一场足球比赛,这时候边裁应该迅速举旗,主裁应果断地吹停比赛,并宣布进球无效。但荒唐的是,凤凰县政府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既是经营者,又是执法者。不管观众如何大呼“黑哨”,它都可以置之不理。所以这场没有规则的游戏注定只有一个赢家,那就是凤凰县政府和寄生在它周围的利益集团。

  如果把凤凰古城当成一座建筑的话,决定是否收费以及如何收费的,应该是居住在这座建筑中的居民和单位,他们才是这个古城的真正“业主”,而当地政府相当于被业主聘请的“物业公司”,如果没有业主的明确授权,物业公司是无权收费的。但现在凤凰县政府不仅决定收费,而且以土地作为出资占有了收费公司49%的股份。也就是说,价值148元的门票每卖出一张,作为股东之一的地方政府既能从2%的门票代理费中获取一次收益,又能以“两费一金”的形式,收获第二次收益。人们不禁要问,凤凰县政府既是市场监管者、政策制定者,又是一个公司的大股东,公司所取得的利益究竟是公共利益,还是私人利益?当公司的利益与当地百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政府的公信力如何体现?是替百姓伸张正义还是为大股东的利益背书?最现实的矛盾是,围城收费之初,大量散客被拒之城外,凤凰城许多靠散客支撑的酒店、旅社生意惨淡。由于政府在景区收费问题上越位在先,不管它如何信誓旦旦,如何自证清白,都很难摆脱与民争利的嫌疑。

  依赖门票经济能走多远

  -李文杰

  相信很多到过台湾旅游的大陆游客都知道,在台湾有很多景区的门票费用都是很低的、甚至免收门票费(包括日月潭等著名景点)。相反,近年来大陆各地景区门票价格却是“涨”声一片,如在最新一轮“涨价潮”里,有的景区最高涨幅达到了67%,不但让普通游客感叹“玩不起”,也暴露出了一些地方政府在主导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过度依赖景区门票收入的惰性越来越严重。

  从经济收益上而言,景区门票收入多少,是地方政府可以看得到的直接数据,但门票收入只不过是整个旅游产业经济的一部分,要想更好地发展旅游产业,仅靠门票经济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有与旅游有关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尽快建设、完善后,如吃、住、行、娱乐、购物和交通等几个主要配套环节充分利用起来,才能真正形成良性发展的旅游产业链,带动、提高地方经济的收入。也就是说,面对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景区不能过度依赖门票收入,而是要练好内功,把景区配套消费服务做得更有地方特色,才能刺激游客主动消费、多些消费。正如有些专家所说,门票是景点的小算盘,应该要算区域经济的大账。

  可惜的是,虽然旅游景区配套服务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对于众多游客来说,恐怕都会对近年来出游期间遭遇到的种种不愉快深有体会,一是出行不方便,由于景区游客、车辆较多,加上景区缺乏健康有序的指引疏导和管理措施,以至很多景区出现非常混乱的现象,甚至酿成旅游事故频发;二是吃、住的标准和服务质量也很差,游客常常面临货不对板的无奈。

  可见,不管是景区直接上调门票价格也好,还是企图通过实行一票通的打包捆绑收费方式也罢,都是值得商榷的简单做法,特别是具有强制消费嫌疑的捆绑收费,完全没有顾及游客的感受,必然严重打击游客的消费积极性。如短期内因门票价格上涨,门票收入看似是增长了,然而,随着门票价格带来负面影响的不断扩大,旅客不得不用脚投票。

  当然,从目前敢于上调门票价格的情况来看,都是一些比较热闹的著名旅游景区,平时游客人数相对稳定或者比较多,有些地方政府就自以为这也是景区门票可以涨价的理由,或通过巧立名目;或是声称,涨价是为了有效遏制客流,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殊不知,过度依赖门票收入既是一种短视行为,也不利于整个旅游产业经济的发展。

  更值得注意的是,旅游景区并不完全只属于某个地方的资源,也是国家的、全球的财富,除了个别属于私人开发的旅游景区外,所有公营的景区、特别是那些自然风景旅游区,都应该回归到公益性质上来,让每个游客都能够免费或少付费就可到这些景区旅游观光,而景区费用太高,等于是限制了一般老百姓参观的权利。

  单方面抬高景区门票价格或捆绑式的强制消费,直接受到伤害的固然是游客,问题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感叹“玩不起”的同时,景区必将也会面临游客锐减的考验,最终,恐怕景区也会“伤不起”。

 

关键词:门票,旅游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深圳特区报
责任编辑:邓光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