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区GDP未达增长预期 实体经济或逼近下限
7月9日起,随着6月份各项宏观经济数据陆续披露,二季度经济增速继续放缓几无悬念。 目前国内分析机构和国外投行对GDP增速的预测都集中于7.5%左右。而外媒报道,在12日举行的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中,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政府能够接受的经济增速底线6.5%或7%的增长都不会成为大问题。”这似乎表明中国政府对于经济增速放缓的容忍程度高于市场预期。 就在市场对于下半年经济形势是否会继续放缓存有争议时,7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广西自治区调研时,提出了调控“区间论”,即在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的合理区间内对于调结构、促改革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 这一表态或表明,在下半年经济政策走向的关键时刻,“稳增长”仍是当前阶段的主旋律。 调结构逼近增长“下限” “稳增长可以为调结构创造有效空间和条件,调结构能够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两者相辅相成;而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则可为稳增长和调结构注入新的动力。”此次李克强总理在广西重新对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三者的关系进行的解读中,可以看到,稳增长和调结构、经济转型并非对立,前者更是后两者的基础。 重新强调“稳增长”的重要性,或因为实体经济正在逼近政府可接受的“下限”。 根据已经披露的数据,6月份CPI反弹上涨2.7%的同时,PPI仍继续负增长2.7%,这也是该数据连续16个月处于萎缩区间,CPI和PPI剪刀差扩大,甚至引发市场人士对经济“滞胀”的担忧。 代表企业成本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指数与制造业PMI先行指标是观察实体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但是今年以来,这两个数据所传递出的信号,都指向了实体经济的孱弱。 2012年3月至今,PPI一直未能走出“负增长”区间。今年前5个月,PPI数据的跌幅开始逐月扩大,分别为-1.6%、-1.6%、-1.9%、-2.6%、-2.9%。 PPI通缩持续,显示中国需求面依然疲弱,但价格的下行使国内实体企业的盈利压力在逐渐加大。 另一先行指标PMI 6月则出现双降。7月1日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 6月中国制造业PMI为50.1%,环比大幅下降0.7个百分点,为4个月来最低水平。同期,6月汇丰中国制造业PMI终值经过季节性调整后录得48.2%,不仅较上月下滑1个百分点,也低于早前公布的48.3%的初值。在1月份该数据曾恢复到两年来的高点51.9%。 尤其,6月我国制造业PMI中新订单指数和出口新订单指数均回落,显示我国制造业出口和国内市场需求均有萎缩。 “中小企业经营普遍感觉比较困难,主要表现在市场、资金与结构等方面存在问题。”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孔庆泰向《中国经营报(微博)》记者证实。 制造业的萎靡拖累了整体经济的复苏步伐。10日出炉的进出口数据6月出口同比下降3.1%,增速创下44个月来新低。进口延续5月负增长态势,同比下降0.7%,这是继2012年1月之后,我国进出口再现双降。 “今年6月底海关总署对近2000家企业的调查数据显示,有49.2%的企业反映新增出口订单的金额同比在减少,有43.8%的企业反映对未来2~3个月的出口形势不乐观,有69.1%的企业反映出口的综合成本在增加,预示第三季度中国出口的情况仍不容乐观。”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郑跃声表示。 出口下滑显示外需仍无好转的趋势,而进口的下滑则证明国内需求也不旺盛。6月PPI中的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显示,黑色金属、燃料动力、有色、化工等重工业品跌幅较大。工业品价格继续下跌反映国内需求仍然偏弱,尤其是重工业面临去库存压力。 中信建投研究发展部高级副总裁安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PPI显示实体经济仍较冷,需求端无亮点,供给端有压力,大量过剩产能使得PPI的反弹乏力,唯一让市场淘汰落后产能,工业品价格才有起色。” 产能过剩致使供给大于需求的总体格局,这将会持续地影响PPI未来的走势和状态,今年这种负增长的趋势可能很难得到扭转。 或许是为了摸清实体经济的现实困难, 6月中旬开始,中央高层和各部委均分赴各地展开调研。来自商务部的一位相关人士表示,过剩产业和重点投资领域是此次调研的重点之一。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认为,现在国家的经济政策应坚持结构调整,谨防货币政策过度宽松,经济增长下行是长期以来结构失衡积累的结果,未来一个时期内我们都应接受调整的阵痛。 中性货币政策稳增长 在国家年中经济形势分析会召开之前,各地方政府已经先期进行了总结。受到调控的影响,年初定下高增长目标的省份普遍增速不达预期。 贵州今年GDP预期增长目标是14%,但今年一季度的GDP增速为12.6%;内蒙古今年经济预期增长目标是12%,但增幅仅为9.9%;陕西省年初预计增幅是12.5%,一季度只实现了11.2%。 对于这些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省份,对于央行6月间所表现出的坚硬态度是否预示下半年货币政策会转为紧缩颇为担心。 “短期流动性最坏的局面已经过去,7月出现边际改善也是在逻辑之内的。我们估计在7月上旬准备金缴款等事件过去之后,资金利率会出现环比改善,但整个下半年流动性会略紧于上半年。”浙商证券高级宏观研究员郭磊对记者表示。 在郭磊看来,首先,从资金的源头来看。外汇占款在2013年下半年将会明显弱于上半年。“伴随着5月美债收益率的回升,我们看到新兴市场出现了一轮资金流出的迹象,估计这种净流出还会持续至少一个季度,这意味下半年输入性流动性将会变少。” 1月份新增外汇占款创出历史新高。央行3月5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月末中国外汇占款达265370.07亿元,1月单月新增外汇占款达6836.59亿元,创出历史新高。 但到5月,央行口径外汇占款新增1013亿元,而4月份该数据为2843亿元,降幅为64%,创下了6个月以来的新低。 受访人士预计6月份还会进一步减少,外汇占款的拐点可能已到来。进入3季度,这些不利的因素会进一步增强,如果央行不进行宽松的政策对冲,流动性可能会从松转紧。 “此次央行顶住压力拒绝放水,是要调控资金流向。”在业内人士看来,因为今年上半年M1、M2以及社会融资总量增速较快,但没有传导到实体经济,而是部分资金进入产能过剩行业,还有部分资金被用于早期的还本付息,资金大量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 对于没有传导到实体经济,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对记者表示,实体经济信心不足甚至下降也是重要原因。他举例如企业融资成本过高、汇率升值太快、价格下跌、通缩预期、对经济增长(订单)预期悲观、政策不稳定等都是原因。 “上半年基础货币扩张太快,社会融资总量较高,下半年决策层会意识其风险,不会让货币进入加速扩张状态;但也不会太紧,因为经济下行已超市场预期。”安尉对记者分析。 7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配合“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产业政策要求,提出相应的金融政策,共同促进抑制消化过剩产能,支持先进产能。这也可被视作下半年经济政策供给的信号。 在前期决策层重点释放的信息中,棚户改造、铁路投资、惠民的节能环保等行业预计会优先得到支持。 郭磊认为,下半年是“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所以整体货币总量还是维持整体平衡的状态。但他认为,可能通过一些其他措施来降低资金利率,包括渠道清理(之前银行都在融资,表明资金投放渠道不畅)等,如果通过渠道把资金成本降下来,这和降息降准的效果是一样的,但意义会更大一点。 |
关键词:GDP,经济,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