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此前为何始终停滞在设想层面

http://www.hebei.com.cn 2014-04-22 10:04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京津冀谋局

  京津冀谋局

  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区域经济体之一,京津冀一体化的巨大示范作用不言而喻。从长远来看,京津冀的顶层设计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合作,它不仅仅是经济和政治概念,也绝不是单纯地进行部分产业和企业的转移。

  在我国的版图中,京津冀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的2%,但是总人口占全国的7.98%,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0.9%。京津冀地区已经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第三个最具活力的城市群。其发展直接关乎未来华北区域的整体竞争实力。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央首次将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提升到重大国家战略的高度。3月2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习近平主席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7点要求,并着重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京津冀一体化并不是个新名词。但严格说来,此前的京津冀还没有真正的经济依存关系,“京津冀一体化”始终停滞在“设想”的层面。从2004年开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京津冀一体化”作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才被提升到一定的高度。2011年河北省提出打造“环首都绿色经济圈”,重点发展环首都13个县市,做好北京产业转移和经济外溢服务功能;北京提出打造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并同时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里。至此,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才正式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产业现状

  在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的客观状况。但无论是长三角或是珠三角,一个区域刚开始发展时,区域之间相互竞争大于合作。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互合作对彼此都有好处。因为通过合作,会产生分工,有了分工后,不同的城市可以专注地做自己具有竞争力和比较有优势的产业。

  京津冀将要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大区域内的产业功能定位。

  统计资料显示,京津冀三地在10年前就已经形成自己的产业分布特征。河北省基本上是以钢铁产业、煤炭产业、电力产业、轻工产业为主,即第二产业为主导;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人力资本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人才大量集聚,主要做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围绕教育、文化、科技等核心资源来发展壮大产业;而天津有非常好的工商业基础、制造业基础,在先进制造业、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等加工环节具有优势。京津冀三地都有非常突出的比较优势,有着自己的显著特征。

  如今10年过去了,京津冀经济产业结构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三地交通先行。目前,京津冀已有多条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其中河北与北京已有6条高速公路接口,与天津有9条高速公路接口。去年年底,京津冀ETC(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正式联网运行,使区域内高速公路用户更加便利,高铁和城际铁路更将空间距离和经济距离大大地缩短。

  于是,北京提出建设知识型加服务型经济,如金融、保险、旅游、文化等高端服务业;天津作为上千万人口的城市,服务型资源得到充分发挥,服务业在整个经济比重里也逐渐上升,逾50%;10年前的河北,基本属于资源装置型工业占主导,随着北京逐渐退出一般的制造业,其中包括部分的高端制造,加上天津因为土地资源有限而无法接收的制造业,根据实际情况,河北也逐渐调整了产业结构。

  专家表示,从这三者的经济发展程度看,北京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天津处于工业化的高级阶段,河北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基于这个基本分工,京津冀形成了一个大体系,有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有以加工业为主导的,有以资源型为主导的,可望形成一个合力。”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固然是好事,但是也存在很多障碍和制约因素。多年来,制约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如今已无法回避。

  2014年年初,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末北京全市常住人口2114.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5.5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高达802.7万人。目前,从早年的缺水到近年的城市拥堵、大气污染,北京因人口聚集过于密集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不胜枚举。相比之下,近在咫尺的天津、河北部分市县却始终无法走出北京的“影子”。多年来,河北即便在环京津独特优势之下,也陷入“大树底下不长草”的现实困境;首钢搬离北京、河北曹妃甸工业区的拔地而起,都无法掩盖长期以来京津冀一体化进展缓慢的现实。

  作为权力中心的北京具有高度集中的资源配置权,从而对周边产生了强烈的“虹吸现象”,周边省市大量的资源和人才源源不断地流向北京,出现了罕见的城乡“二元结构”,河北的燕郊成为北京的一个“睡城”就是最好的例证。

  天津作为老工业城市,具有100多年海港城市发展历史,沿海优势明显。这使天津不必过分依附于北京,不必依附于所谓的京津冀一体化。虽然和北京毗邻较近的武清、宝坻、蓟县等在大力吸收北京产业转移的企业,但从历年招商可以看出本地的产业转移占据大部分。

  比较尴尬的是河北,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在计划经济时代就建成了与京津产业结构雷同的包括钢铁、建材、机械、化工、医药、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等八大行业的老工业基地,又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劳动力大省。但本身的资源优势始终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产业结构上和京津雷同,功能侧重服务首都,而且围绕北京的一些县市没有产业支撑,仅有的秦皇岛、曹妃甸和黄骅三大海港的功能也不是很完善,沿海大省的作用发挥不出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产业结构调整才是京津冀地区合作重点。

 [1] [2] 下一页

关键词:京津冀,经济,一体化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责任编辑:杜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