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疯”玩微信朋友圈 专家:警惕集资风险
在微信朋友圈卖保险、买房子、开茶楼,甚至连卖袜子都可以在朋友圈发出众筹邀约。真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那么到底什么是众筹?有投资者表示,众筹可以理解为一种可以“私人定制”的“团购”模式。对此,专家认为,用不多的金额购买众筹项目的“玩票”未尝不可。但是,一旦项目涉及金额较大、许诺各种收益、没有实物买卖发生,购买者就很有可能受到损失。因此,投资者要对承诺资金收益、回报率颇高的众筹项目保持警惕,避免财产损失。 众筹:“私人定制”的“团购”模式? 众筹被定义为通过互联网发布项目并募集资金的一种方式,于2009年起源于美国.在众筹平台“众筹网”上,众筹项目被划分为科技、艺术、音乐等不同门类,募资总额在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专家认为,和单纯的募资不同,众筹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针对特定消费者的定向营销。 有投资者表示,众筹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可以“私人订制”的“团购”模式。在不少人看来,众筹参与者可以通过资金换取实物或者服务。 众筹模式在国内兴起则是近两三年的事情。目前国内比较知名的众筹网站包括天使汇、追梦网、人人投、大家投等。构建众筹模式,通常需要有项目发起人(筹资人)、公众(出资人)和中介机构(众筹平台)三部分。 作为筹资人,其发起的项目必须要有明确目标;出资人,就是数量庞大的互联网用户,他们利用在线支付方式对自己感兴趣的创意项目进行小额投资;众筹网站则作为平台,既是项目发起人的监督者和辅导者,又是出资人的利益维护者。 项目安全难保证警惕集资风险 虽然众筹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却发展迅速,其让很多小企业、艺术家和个人看到了实现梦想的机会。但在律师眼中,这其中其实暗藏众多法律风险。 随着“玩法”的不断创新,特定集资项目的不断涌现,众筹开始让人“摸不着头脑”:众筹到底是购买行为还是投资行为?而持续增长的众筹资金池也让许多专家开始担忧一些众筹项目是否涉及非法集资。此外,还有专家指出,如果投资者出钱买的是可以获得收益的股份而不是具体商品,就意味着投资者的收益和本金无法得到保证,如果发起人携款跑路,损失很难收回。 北京亿群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投资经理高朝新认为,众筹平台对发布的项目可以起到一定监管作用,但是很难保证项目的绝对安全,无法对其进行信用背书。因此,有不少专家表示,投资者对于涉及金额较大、许诺各种收益、没有实物买卖发生的众筹项目,应当提高警惕,防止上当受骗。 此外,最令监管层担心的就是股权众筹,因为股权众筹基本与IPO无异。3月28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股权众筹模式有积极意义,证监会正对股权众筹模式进行调研,将适时出台指导意见,促进健康发展,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防范金融风险。 那些有趣的众筹“玩法”案例: 随着众筹模式的日趋火热,其“玩法”也不断涌现,中国经济网记者梳理出以下几种“奇葩”有趣的众筹“玩法”案例。 卖保险:多一个朋友参与,大家的保险额度都涨一档,这是阳光保险公司最新推出的产品“爱升级”。要提高自己的保险额度,就得靠朋友们掏钱“帮助”,这是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和腾讯上月合推的产品“求关爱”。它们,都被认为是互联网众筹保险产品。部分众筹保险的营销渠道紧盯微信“朋友圈”,因此受到质疑。“求关爱”就曾被认为是“感情勒索”。排斥这种朋友圈营销方法的网友甚至表示,不就是卖保险,先卖亲戚朋友这群人么? 买房子:在很多人还在对众筹模式感到新奇的时候,房地产“入伍”众筹,以熟人经济为依托的“朋友圈”中众筹买房已经兴起。日前,沧州的中捷高新区产生了一个“众筹小区”项目,业主们在微信群里商讨户型,而邻居在建房前就认识。据了解,这个众筹买房是由北京中关村股权投资协会执行秘书长尹立志发起的一个众筹项目,正由沧州市政府推广。 开茶楼:近日,杭州有一位市民想开一家茶楼,于是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出众筹邀约,48小时就筹集了123万元资金。与此同时,一种以互联网思维建立起来的茶楼或者咖啡馆已经在杭州、北京、深圳等创业氛围浓厚的城市风靡起来。在资金筹集上,均采用众筹形式,一个茶楼或咖啡馆可能有上百位股东。 卖袜子:除了卖保险、买房子、开茶楼之外,中国经济网记者发现,众筹还可以“卖袜子”。日前,程序员出身的创业者陈伯乐称,从4月1日到4月5日之间,有500位“微股东”每人出资1000元,购买了“男人袜”万分之一的股权,总共筹资50万元。而陈伯乐此前在网上卖男人袜越卖越红火,此次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出“众筹邀约”则是为了扩大经营。 |
关键词:朋友圈,投资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