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国际化带动行业升级重组
上月,蒙牛并购奶粉厂商雅士利的消息再次震动乳品市场,加上其此前在资本市场的一系列动作,有业内人士评论认为,随着蒙牛有更多“洋面孔”与“洋股东”的加入,多元化的蒙牛具有了开放和包容的气质,在过去一年专注基础建设和业务梳理的背景下,正由内到外不断得到提升。所谓“上兵伐谋”,只有先练好内功,满足国内消费需求,才能为走向国际奠定坚实的基础,蒙牛举措或能为国内乳企带来更多启示和借鉴意义。 中国乳业国际化的“新长征” 6月18日,蒙牛发布了收购雅士利至少75.3%股份的公告,这也是中国乳业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并购。蒙牛方面表示,此次并购雅士利旨在补齐蒙牛在婴幼儿奶粉方面的“短板”。 而控股雅士利,已经是自去年以来蒙牛进行市场整合的第四次重大动作。 去年4月,丹麦乳品巨头爱氏晨曦Arla Foods以22亿港元入股蒙牛,获5.9%股份,并将参与蒙牛的实际运营,覆盖从前端奶源管理到生产质量控制等关键领域。今年5月,蒙牛以31.75亿港元增持奶源供应商现代牧业股份至28%,成为后者单一大股东,对上游奶源控制进一步加紧。5月底,蒙牛又与法国达能设立合资公司,合并了达能中国和蒙牛双方的酸奶业务。 事实上,蒙牛这一系列动作显然有着缜密的战略部署,并非简单的资本运作和盲目扩张。 一位接近蒙牛的人士向中新网财经频道透露,从自去年4月孙伊萍接任蒙牛总裁一职以来,蒙牛已经形成了一个“五年规划”,其近期在资本市场的动作频频,正是为了贯彻这一战略。“像近期并购雅士利,之前双方早有接触和意向,恰巧签约的时候赶上国家政策层面的发力,也因此引发外界更多解读。” 此前,相关部门正对奶粉行业进一步加强监管。6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九部委联署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奶粉企业必须自建自控奶源”、“禁止贴牌、进口大包配方奶粉国内分装”等新规,则旨在清理国内众多假冒洋品牌和不达标乳企。 作为国内较早提出对标国际并实施国际合作路线的乳企,业内人士指出,蒙牛率先引入欧洲第一大乳企Arla Foods作为战略股东,就是看到了中国乳业未来发展的机会和急需补强的短板。双方的合作借鉴引入Arla Foods在养殖、牧场管理、研发、质量管理、生产工艺等方面世界领先的经验,为蒙牛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成为蒙牛对国际管理迈出的重要一步,为中国乳业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提供了示范案例。 一年来,乳企的国际探索之路并没有停止。在消化吸收Arla Foods先进技术的同时,为与全球通行的质量标准对接,蒙牛再次瞄准了来自新西兰的AsureQuality——国际上认可度最高的食品 质量安全认证机构之一。蒙牛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质量认证引入乳品产业链,就相当于为蒙牛盖上了国际通行的“印章”,为产品与国际标准接轨提供检验平台。 蒙牛“连环拳”引发乳业合作潮 除了夯实基础练好内功外,蒙牛还在一步一步完善乳业链条,因此才有了与达能、雅士利的“震撼级”合作。 而与国际一流企业合作,对蒙牛的推动也是有目共睹,正如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所说,达能与蒙牛的合作,是以乳制品业务的合作为起点,未来进一步发挥双方在市场、渠道、产品、管理上的各自优势。 在蒙牛一系列“连环拳”的影响下,作为其老对手,国内另一家乳企巨头也不甘落后。7月3日,伊利宣布与外资乳企巨头美国奶农协会(Dairy Farmers of America,DFA)展开合作,但具体合作细节目前尚不明朗。 虽然伊利此番牵手美国最大牛奶公司被看作是与蒙牛奶源争夺战的升级,但有业内人士指出,DFA产品还未进入中国,从合作到真正服务消费者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相比之下,达能、Arla Foods这样的乳企则对中国市场更为熟悉。 可见,蒙牛之前的一系列整合动作,已经带来了连锁效应,推动着中国乳业升级的进程。 中国奶业信息网CEO王玮认为:对于蒙牛而言,引入国外资本以及先进管理技术,是基于其希望走精品化道路的考量,可以看作是一种国内外奶企合作模式的探索。如果成功,国内其他乳制品企业可能会纷纷效仿,与国外各大奶业集团进行跨国合作,寻找适合自己的合作模式。 不难发现,“蒙牛效应”每一次都能在业内引发强烈关注和跟风,除了显示出中国乳业受关注程度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动作引领了当前乳业发展的潮流,起到了“示范”作用。 而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依托敏锐的洞察力和对自身的分析,蒙牛的一系列行动不仅符合其目前自身的业务需求和中国大市场的发展轨迹,更显示出一定的前瞻性和系统性。 |
关键词:蒙牛|行业|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