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改革力度和市场可承受度究竟如何
证监会主席肖钢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表示,要继续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取向,积极稳妥地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把改革力度和市场可承受程度统筹平衡好,不断完善监管规则,推进监管转型,切实履行好“两维护、一促进”的核心职责。那么,本次的新股改革的力度和市场可承受程度如何呢? 从本次改革的力度来看,若要A股市场变成像我国香港地区与美国一样的价值投资市场,目前改革力度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虽然从当前来看改革力度还是挺大的。 本次新股改革的总体思路是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放开前置审批,让市场发挥作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可见,新股改革中的市场化导向非常清晰,采取的措施是自主配售、存量发行、加强信披、不再控制核准节奏、过会即给批文等。 然而新股改革中却出现了种种问题,这是因为当前改革面临着过程中新旧矛盾交织,新老问题叠加。无论是早前的股权分置改革还是前几次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资本市场的改革步伐总是伴随着争议而前行的。改革的成效,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内市场相关各方的博弈才能体现,需要放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来观察和检验。 例如,对于“炒新”的风气,许多投资者头脑中有个顽固的概念:新股上市第一天一定能涨,“中签”就是“中奖”。他们不认真研究申购规则和政策意图,不看招股说明书,不认真分析公司的真正投资价值,甚至不知道募股的公司是干什么的,就蜂拥申购。 特别是新股发行暂停一年多后,投资者炒新的热情依然高涨。再加上部分机构不负责任地推波助澜,新股更成了千金难求的香饽饽。对于炒新这个问题,监管层出台了许多措施,当然这些措施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及时进行动态调整。在面临挫折和舆论压力时,监管层保持冷静不被市场负面效应所左右最重要,这是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 从市场可承受程度来看,本次新股发行的多少、快慢将更大程度由市场决定,新股需求旺盛则多发,需求冷清则少发或者不发。观察1月份有多达43只新股上市,这说明新股需求旺盛,体现出新股发行多少快慢更加市场化了,而且对于资金面实际的分流影响不是很大,市场在可承受范围内。 不过,在做大市场规模的同时要兼顾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不搞竭泽而渔,应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发行新股,找到供需平衡点,让融资和投资功能双轮并行。只有这样,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得到有效保障,股市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资本平台。 |
关键词:IPO,改革,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