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一体化下的北京和保定:走稳第一步更实际

http://www.hebei.com.cn 2014-04-21 16:02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3

  定位

  “副中心”的远大志向

  对于保定乃至整个京津冀一体化过程而言,产业升级才是最重要的经济目标。然而保定,或者说河北的志向,远不止这些。

  一个城市要在一个协同的区域中发展,关键在于定位。在京津冀的发展中,北京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天津的经济中心地位不会被撼动,关键看河北将扮演什么角色。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理事长孟晓苏曾对河北廊坊的市长说:“你知道北京和河北是什么关系吗?是情敌关系啊。”在产业互补性差、长久以来竞争大于合作的京津冀,这种关系是不可避免的。

  2013年,保定市的GDP在全国城市排名中列55位,在河北省内列第5位。对于数十年来一直在京津冀三角关系中扮演配角,且是小配角的保定而言,这个排名并不理想。考虑到它的区位优势,面子上就有点挂不住了。

  保定最大的优势,或者说唯一能够看得见的优势就是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距北京、天津和石家庄都不超过200公里。但长久以来,保定的区域定位从来就不是自己说了算,从以前的“低端制造业后院”到如今的“行政副中心”,这种跨度对于基础孱弱的保定而言似乎太大了,即便此次京津冀能够坐下来共商一体化,保定对自己能立于何地恐怕也并不十分有把握。

  李国平这样概括保定的产业升级路线:“我的核心观点是,包括保定在内的河北省,发展的重点首先在于去重型化、去重工业化。一方面当然是要提升技术等级,另一方面则要控制规模、压缩产能。去重工业以后就可以搞加工工业和服务业了,保定的加工工业基础也不错,然后也就可以接纳北京的一些经济、文化、行政功能的转移。但这需要时间。”

  在去重型化、发展加工业和服务业的过程中,保定也将会完成期盼多年的产业升级。事实上,对于保定乃至整个京津冀一体化过程而言,产业升级才是合作中最重要的经济目标。加工业和中低端服务业的转移对北京而言带走了部分从业人口不至于损失核心经济竞争要素,对于服务业基础薄弱的保定而言则足够替代日渐衰落的传统重工业并完成产业的升级,从目前看来是一个比较理性的先导方案。

  然而保定,或者说河北的志向似乎并不止于此。

  《规划》中最吸引人的亮点莫过于保定欲承接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透露出要将自己打造成为“行政副中心”的愿望。这是远比去重型化、承接低端服务业更宏大的目标。

  “只有一两个功能,能称为‘副中心’吗?”李国平说,“一定需要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形成集聚了,达到中心功能的三四成了,才好说‘副中心’。另外行政职能的转移肯定是需要顶层设计和决策的,还要考虑功能发挥效应的地域空间尺度以及对外部环境的要求,在这些基本条件都还不明确的时候,人为造出一个‘副中心’是不合适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首都周边建立数个卫星城疏解人口、分担职能是主流做法,鲜有将首都行政职能分离一部分形成一个“副都”的情形。但也不是完全没有。2012年7月,韩国世宗市正式成立,几年内,首尔除了保留青瓦台总统府、国会、国防部和外交通商部在内的约10个关键部门,其余36个机关将迁往世宗,将其打造成一个“行政新都”。值得一提的是,世宗距首尔约120公里,与保定和北京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当。这似乎为保定提供了一个现实参照。

  此前出席博鳌论坛的北京市副市长陈刚表示,就近城市化是最低成本的最佳选择,京津冀要合理规划分布,使得民众不用进京就能享受同样的公共服务和工作机会。这话看起来似乎有一大半是说给保定听的。但“就近城市化”究竟是多近?李国平对于“距离”和“多中心”问题作出了他的解释:“要解决大城市病一定要多中心发展,市域范围内要多中心,区域范围内也要多中心。但即便是多中心发展也要有市场的支撑,不能把中心弄得特别远,那就支撑不了。所以我认为最有可能接纳北京功能转移的是邻近北京的津冀区县——环首都绿色经济圈60公里这样一个范围。而保定的距离有近150公里。”事实上,北京自身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北京城区周边的通州、大兴、顺义、房山等区县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在职能转移、产业升级过程中,北京远郊区县还都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李国平补充道。

  值得注意的是,韩国世宗市的形成具有更复杂的政治经济动因以及长达10年的争论,保定想要凭一纸公文变身“副都”并不容易。

  4

  走向

  走稳第一步更实际

  一体化推进环境治理只是第一步,京津冀的健康发展需要至少在整个华北地区布局谋篇。降低预期,首都、“副都”或许都能更切实际地把握机会。

  北京解决城市病的诉求与保定产业升级的渴望、北京的疏解与保定的接纳背后,有远比“副首都”这样吸引眼球的词汇更复杂的纠葛,更值得关心的是北京与保定在完成疏解与接纳后的产业格局。

  刘鹏认为,对于目前第三产业占比不到三分之一的保定,如果能够把握好此次机会,接纳北京的一些中低端服务业,“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其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状况,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但由于对待服务业的政策和管理方式上与当地传统工业有一定差异,保定能否尽快调整跟进,才是产业升级能否成功的关键。

  而北京也早已不是2008年前的北京,它对高附加值产业的诉求上升到了新高度。“一定也是要产业升级的。”李国平认为,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金融业对于今后的北京而言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文化创意产业、科技研发产业,还有放在远郊区县的部分高端制造业,其中更多地强调研发和销售环节。”与此同时,北京也存在着就业和产业链配置的一系列问题,要渐次转移,有序推进,否则北京的经济状况也可能出现一些波动。

  京津冀一体化对环境治理的推动效应也需要理性看待。首先,环境治理是长期工程,京津冀一体化推动的区域产业升级应该说只是第一步,除了几个核心卫星城外,其他的河北城市能相互配合协调发展?被淘汰的传统重型工业又由谁承接?正如刘鹏所说:“环境和空气质量的改善,不仅是京津冀的问题,需要至少在整个华北地区布局谋篇。”

 

关键词:一体化,京津冀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羊城晚报
责任编辑:杜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