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银监会给刚性兑付泼冷水 整顿同业和理财业务

http://www.hebei.com.cn 2014-05-12 10:06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从年初中诚信托债务违约开始,债券、信托市场的违约风险不断挑动着市场的神经,“11超日债”捅破债券市场刚性兑付惯例,吉林信托总规模10亿元的“松花江77号”产品已连续六期逾期未兑付。在日前举行的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央行及银监会官员对投资市场刚性兑付规则发出风险警示。

  央行副行长刘士余表示,要下决心整顿金融的同业业务和各类理财业务,否则极易把投资者、社会公众导向追逐短期高利,不追求长期回报的境地,这对资本市场发展将产生极大的溢出效应。“比如公众拿钱到一家银行购买预期收益率为8%的理财产品,这家银行再加三个点,以11%的利率走通道业务,通道业务的特权机构再加三个点就进入实体,利率在14%左右,这种层层加水、每个环节都扒皮加码的做法直接抬高了实体经济的成本,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毫无贡献的。”刘士余强调,很多人认为购买通道性质的理财产品是稳赚不赔的,特别是银行的理财产品,但一旦出了风险,各方面将面临刚性兑付带来的压力。

  与此同时,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本次论坛上也指出,要处理好保护存款人金融消费的权益与防范金融道德风险的关系。对金融投资不应有隐性担保、刚性兑付,应该最大限度地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以及对金融安全稳定的损害。

  所谓刚性兑付,是指当理财资金出现风险、产品可能违约或达不到预期收益时,发行方或渠道方为维护自身声誉,通过寻求第三方机构接盘、用自有资金先行垫款、给予投资者价值补偿等方式保证理财产品本金和收益的兑付。有了这一兜底机制,许多投资者盲目追求高收益,却不愿自担风险,如不能按照预期兑付就要求机构偿付资金。而金融机构一旦存在第三方兜底的预期,也会忽视项目风险。

  自金融危机之后,信托、债券等投资项目一直沿用“刚性兑付”规则,这也使原本在金融机构边缘生存的信托业出现井喷式发展,全国信托资产规模从2009年的2万亿元迅速膨胀至2013年的10.9万亿元,规模翻了四倍多。但随着兑付高峰来临、部分实体企业资金链断裂,今年以来少数信托、债券产品面临违约风险。

  刚性兑付引发的一系列反常现象,令监管层不得不着手拆除这一壁垒。央行此前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以专题形式表达了“有序打破”刚性兑付的政策意图。央行称,“刚性兑付”现象有悖于“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市场原则,不仅助长了道德风险,也抬高了市场无风险资金定价,应予以有序打破,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顺应基础资产风险的释放,让一些违约事件在市场的自发作用下“自然发生”。

  普益财富研究员范杰表示,打破刚性兑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首先把监管的重心从结果监管转移到过程监管上来。严格限制信托公司固有业务和信托业务之间的关联交易,尤其是以“兑付”为目的的兜底交易。不过也有分析人士担忧,打破刚性兑付之后,违约风险的上升会让投资者对购买信托产品心存顾虑,新的信托资金流入减少,那些原本期待通过借新还旧展期的产品风险可能会暴露。

关键词:银监会,理财业务,风险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北京商报
责任编辑:杜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