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变”的京津冀一体化:“难”在何处 出路何在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作者: 梁文艳 2014-07-30 11:31:17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日前,国家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及更多的专家在不同场合表示:搁置30年的京津冀区域发展规划方案已进入编制的“冲刺”阶段,即将上报国务院,有望在今年获批并公布。

  据媒体报道指出,京津冀交通纳入北京总体规划,京郊拟建城际铁路;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决定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税收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解决京津冀区域内的税收问题和政策;京津冀一体化三大规划将出台。随着政策的稳步推进,暖风有望再度吹响京津冀一体化投资号角。

  其实,对于京津冀一体化的讨论从未停止。今年2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座谈会时要求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传统格局,协同发展,并提出京津冀一体化是国家战略。京津冀一体化分成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总体规划、交通和环保领域的两个专业规划,三个规划将同步出台。在顶层设计力量的推动下,历经30多年的京津冀一体化统筹规划终于明朗起来,并驶入“快车道”。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又一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在此背景下,京津冀一体化经过哪些历史演变?其特点、标准和目标是什么?实施京津冀一体化有何难处?解决问题的良策有哪些?议论多多,问题多多,期待更多。《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业内专家,以求从中探寻出实现京津冀一体化的良策。

  “多变”的京津冀一体化

  说起京津冀一体化,它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2年公布的《北京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首次提出“首都圈”,进行了首都圈规划,成立了全国最早的区域协作组织——华北地区经济技术协作会,意在解决地区间的物资调剂,指导企业开展横向经济联合。

  往后的10年时间里,首都圈发展并没有实质性的合作。有资料显示,1994年,在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划定后,国家计委也首次提出了打造环渤海经济圈的规划,覆盖四省二市一区,四省是指河北、山东、山西和辽宁,二市则是北京与天津,一区则是内蒙古的中部地区。

  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鸿生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1982年还是改革开放的初期,当时中国经济还没有到这个层次。当时是“特区时代”,特区恰好不是一体化。当时中国经济改革刚开始,领导层和社会都在摸石头过河,还没有经验,国际视野也不够。然而,随着后期特区模式推广了,中国市场化程度提高了,国际化程度也提高了,于是中国经济发展自然需要转型,而区域经济发展为中国经济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从“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到“京津冀都市圈”,终于升级到国家战略层面的“京津冀一体化”,确定区域一体化发展和产业融合等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了三省各地的政府对于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未来区域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中商情报网产业研究院行业研究员陈杰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1] [2] [3] 下一页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区域发展,规划

责任编辑:杜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