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变”的京津冀一体化:“难”在何处 出路何在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作者: 梁文艳 2014-07-30 11:31:17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京津冀一体化“难”在何处?

  从1982年到现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历程已走过了30多年。这一长期的过程,足以看出实现一体化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需要解决层层问题。究竟哪些问题成为京津冀一体化的绊脚石呢?

  一是主体多而复杂。在“京津冀一体化联动论坛”上,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秘书长、原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司长王远枝认为,30多年来,一体化发展缓慢,原因很多,其中一体化进程中涉及的主体多而复杂,三个主体包括两个直辖市一个省,就拿北京来说,直辖市内又涉及到中央军委和各大部委,跨区域协调工作复杂而困难,故而成效缓慢;另外,受行政区划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三地间在行政体制、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博弈,也在客观上影响了区域融合和协同发展。

  二是公共服务差距大。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指出,“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巨大,使这种合作变得越来越不可能。最大的问题就是户口,北京的户口只能和上海对调,和天津都不能对调,更不要说河北的中小城市了。这种户口所带来的优质公共资源的福利化供给,会使大量的其他资源和人口,为了享受这种福利,偏向于向北京集中。2008年以后,北京的招商引资为什么具有绝对的优势?就是因为有福利供给的特点,使这些资源更多集中到北京。2008年到2010年这三年,北京年均人口增长80万,和它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有直接的关系。”

  三是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中研普华研究员周晓波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坦言,多年来,京津冀为了获取地方利益,长期实行自愿垄断、贸易保护、市场分割、自成体系的封闭政策,从而诱发城区系统生产建设中的重复布局和地区工业结构趋同,形成区际内部某种程度的“大而全”、“小而全”生产体系,技术上不了档次,专业化仅仅停留在产品的专业化上。

  四是缺乏公平、合理的区际协调机制。周晓波表示,缺乏公平、合理的区际利益协调机制也是影响一体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三省市存在着特殊的经济关系以及区位因素的影响,三地区特别是河北省与京津并不能获得同等的发展机遇,这就意味着三地区在相同的主观努力下并不能获得同等的发展机遇和经济收益,从而驱使三省市各地区在一个不公平的环境中相互竞争,导致区域经济畸形发展,而且还影响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以及区域经济宏观效益整体水平的发挥,从而延缓区域经济整合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王鸿生在谈到协调的重要性时说,过去北京的发展吸引力很大,对全国的人才和资源都有吸引力,不光是津冀两地。但过去北京对全国的吸引力,一靠市场的引力,二靠中央政府的引力,基本上没有明显的行政限制,几乎可以说是“无条件”的吸引力。

  “但引力过大造成了城市体量过大,交通流量太大,空气质量下降,整个城市显得有些臃肿。现在提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就是修正过去发展造成的一些问题。其中的关键是协调发展,一个地区和城市的问题,可能是另一个地区和城市的机会。中国和外国谈合作都讲双赢,京津冀一体化当然要‘三赢’。”王鸿生说。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区域发展,规划

责任编辑:杜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