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人人贷”的高收益陷阱
近年来,由于信贷调控,一些企业和个人难以从银行获得资金,被迫转向民间渠道借贷。同时,存款的低利率也使手头有闲钱的市民萌生放贷生财的念头。于是,收集双方信息、撮合交易的贷款中介机构开始出现。这也就是所谓的“人人贷”(P2P贷款)。 “投入10万元,一年收益1万2”。这是不少“人人贷”公司向投资者描绘的美好“钱景”。对此,不少投资者很快对这种“新型理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积极投入。然而,事实上,“人人贷”为他们许下的高回报,也许不过是引君入瓮的“诱饵”…… “投入5万元,一年收益7000元。” “创新理财模式,保证资金安全,产品全面替代银行理财。” 近日,在东和春天永辉超市门外广场,一群自称某理财公司的理财销售顾问不时拉住过往市民,向他们推荐一款“预期年化收益率8%-17%”的理财产品。 “高收益”神话背后的故事 在销售人员的“引导”下,家住附近的龚云江开始对这款产品动心。 “如果投10万,年化收益率12%,我就可以赚一万二。”龚云江算了一下,发现这比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要高出一倍还多。 但是,这事到底靠谱吗?龚云江突然想起,自己的朋友罗平以前好像投过这种产品,于是他给罗平打了个电话。电话那头的回复,给他泼了一盆凉水。 2009年,手上有笔闲钱的罗平四处寻找投资途径,当时正值股市冲高回落,房价又处于高位,选择并不多。 一次,罗平在街上遇到几个推销员介绍说,有理财公司可以帮助个人“放贷”给企业,利息超过10%。在“高额回报”的吸引下,罗平决定试试“人人贷”。 刚开始时,罗平只投了一万元,一个月后收到了第一笔利息1000元。“高回报”到手,罗平对“人人贷”的信心大增,把手头剩下的4万元全投了进去。开始半年,每个月都能收到利息,但到了第7个月,那家理财公司突然消失,罗平的5万元本金也下落不明。 投资理财公司靠吃利差生存 “目前很多小企业无法从正规渠道获得融资,只能靠地下钱庄或者所谓的担保投资公司融资,资金利率往往大幅高于银行贷款的基准利率。”中国银行理财师何忠说,这一客观存在的市场需求,让一些人想到了“人人贷”这种剑走偏锋的“理财”方式,即从公众手中获取资金,转贷给有资金需求的企业或个人。 一家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陈健说,从事“人人贷”的投资理财公司往往有两拨人马,一拨人马上街向市民推销“理财产品”,把收益吹得天花乱坠,以此获得民间投资;另一拨人马主要负责通过电话或各种广告,向一些中小企业推销融资产品,就是放贷。 “这些公司贷给企业的贷款利息一般在20%左右,扣除8%的服务费,剩下的给投资者。”何忠说,在给企业放贷前,这些公司通常也会对贷款对象的资金状况、资信信息进行调查,如果贷款金额较大,甚至会要求对方提供房产等抵押物。 如果贷款对象各方面条件优秀,这些理财公司会按优质客户标准给予优惠,比如将手续费降到4%。这样,贷款方需要支付的利息大约在16%左右。 安全难保证,小心血本无归 钱贷给了企业或私人,如何保证资金安全呢? “这确实是个风险敞口。”陈健说,银行贷款能够对资金用途进行监控,防止资金进入房地产、股市等高风险领域,“但这类理财公司风险防范能力很低,即使客户拿资金去赌博,公司也不知道。” 他表示,脆弱的资金链往往是这类理财公司的“硬伤”。一旦赶上宏观经济低潮,贷款方资金链出现问题,就会形成连锁反应,风险很快传导到理财公司和投资者环节。 “企业贷款期限大约是两年左右,市民理财资金往往一年就会到期,期限的错配自然会加剧理财公司的资金调度难度。”何忠说,一旦出现集中提取本金的局面,理财公司有较大可能不堪兑付压力而宣告破产,投资者的钱自然也打了水漂。 更值得关注的是,“人人贷”这种理财模式,往往要求投资者将资金打到私人账号,这也使投资者从一开始就面临着被无良理财公司发起人“卷款”的巨大风险。同时,按照现行法律,“人人贷”可能涉嫌非法集资,投资者对政策风险也要有足够的认识才是。 |
关键词:人人贷,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