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汇并购达到真正双“惠”很难

http://www.hebei.com.cn 2013-06-27 09:18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双汇并购Smithfiled之路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困难重重——并购价格太高,并购对象业绩下滑,美国当局或否决并购,融资是否有保障,等等。这次并购是否能实现协同效应,惠及现在和未来的流通股股东,达到真正的双“惠”?很遗憾的预测:难!

双汇并购Smithfiled是本土企业收购国际行业巨头的又一最新生动案例。

  做大做强,是许多国企和民企的口号。在经历了国内市场的迅猛发展之后,许多企业把目光放到了国际市场。

  双汇收购Smithfiled是近期备受关注的一个生动案例。放在公众视野里,必然众说纷纭:收购价格是否太高?Smithfiled是否已处于业绩下滑?美国有关当局是否会以各种理由否决此收购,71亿的融资是否有保障?

  一些来自美国反对此并购的呼声其实只是来自极少数人,这种地方保护主义的情绪在各个国家地方都会有。猪肉有猪肉的说法,煤矿有煤矿的道理。一次与一位澳大利亚商人朋友聊天,谈到high处,他忘了我也是中国人,义愤填膺的说到政府怎么可以让外国人尤其是中国人在澳大利亚买地买资源,那澳大利亚还是不是澳大利亚人的。

  其实我们中国人自己也会有支持国货的感情。虽说有这样那样来自美国本土的反对呼声,我并不认为对这个并购的通过会造成多大的障碍。至于对融资的担忧,就更不是问题。双汇国际的股东不乏顶级财务投资者,拥有国内外广大的资源,加上国家政策和商业银行的支持,71亿虽说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我相信这个也不会是交割成功的障碍。

  至于价格,中国高溢价似乎是常态,比起中海油收购Nexen高达61%的溢价,30%似乎并不算高。而双汇之前,已有另外的竞争对手提出了类似34美元一股的价格。所以价格基本也在合理范围之内,当然能够提供足够吸引力,获得股东的同意。

  所以并购交割成功的风险有但不大,万老做大双汇的梦想是很可能实现的,能不能做强,那就是对万老和管理层的实力的考验。双汇的管理层是有能力的,从一家小规模地方肉联厂,打造成国内肉制品行业的知名企业,又通过复杂的股权设计,突破政策限制,先斩后奏,间接实现MBO。

  当然,有人会质疑这次并购是不是为将来管理层和一些财务投资者提供退出机制埋下伏笔?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这个并购绝对不是单一的战略行为,必然也是金融行为。一般来说,战略投资者和财务投资者的投资风格和目标是不太相同的。财务投资者更看重短期的盈利能力和账面的数字。对大型的固定资产投资或是研发是持保留态度的。所以,和战略投资者一起来实施这个并购,必然有退出机制的安排,无论是海外资产注入也好,还是集团A股,港股上市或是子公司美股重新上市,都将惠及这些持股者。

  关键是,这次并购能不能实现协同效应,惠及现在和未来的流通股股东,达到真正的双“惠”?很遗憾的预测:难!!!

  双汇承诺将保持Smithfield现有的运营、管理层、品牌和员工不变,以海外独立子公司的形式看运营Smithfield。这样当然有利于并购的通过。虽说Smithfield在美国乃至全球都是行业领军,产业链表面完整,但是他的运营肯定是有问题的,他的大股东Continental Grain在双汇并购之前就一直力推拆分产业链,把其中养殖那一部分卖出去,而另一股东也是一对冲基金持有者,目前仍然在坚持把公司拆分卖可实现更大股东价值。这从侧面也说明,公司本身产业链的协同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除此之外,他还存在一些包括利润率低,出口不得力等其他方面的问题。完全保持Smithfield的独立性,一方面很难实现母公司对他的管控及提高它本身运营的各种问题,而另一方面也很难实现与双汇之间的协同效应。如果把进出口猪肉作为协同效应的唯一途径,采用并购这种方式显然有些昂贵也有风险:比如说两个国家食品安全的规定不同,免疫的要求不一样,国家在进出口数量上又可能有控制。至于软实力的学习,如万老所讲,也可以成为协同效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实施是不容易的,在过去的一些案例中也经常提到,但往往是一句空话。

  当然,希望经常在困难中产生,而希望的源泉最终还是在人的身上。

关键词:双汇|并购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新浪
责任编辑: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