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决意靠市场拆除银行业“地雷”
一周以来弥漫在国内银行业有关“钱荒”的恐惧情绪,今天在股市引发恐慌式暴跌。5.3%的跌幅不但创下3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纪录,还使上证指数一度逼近1949点,被股民称为“建国底”。 沪指最终收盘1963点,下跌109点;深成指报7588点,下跌547点,跌幅为6.73%。两市近200只个股跌停,超400只个股跌幅超过9%。市场人士称,像今天这种大面积恐慌式下跌已“多年未见”。 应该说,股市走低受到近期国内外各种“利空”因素影响。比如,我国经济增长数据持续回落,使得国内经济发展预期不利;美联储宣称要退出宽松货币政策,引发国际资本回流美国;欧债危机动荡不断,使欧洲经济增长预期走低;还有IPO开闸在即,使得市场资金面压力增大。 但是,导致A股市场惨烈下跌的直接诱因,显然是银行业最近一阵愈演愈烈的“钱荒”。 事实上,A股市场两周以来一直延续下跌走势,这恰恰与银行业内因同业拆借利率飙升而导致“钱荒”的时间点极度契合。今天,银行、券商、地产等板块成为市场暴跌的领头羊,这些行业本身在银行业资金“旱情”加剧时,所承受的压力也最大。 瑞银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货币市场的“钱荒”已开始影响实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将伤害到企业盈利和经济基本面。 中金公司则认为,资金面已经出现下行趋势,中期对股市将产生利空影响,在经济偏弱环境下,“短期内出现小幅反弹行情也是降低仓位的机会”。 总理一个月内三次强调“调节货币存量” 上周四,被视为货币市场流动性风向标的上海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历史上首次超过10%,报13.4440%。尽管第二天该利率大幅回落,但银行业出现“钱荒”的传闻却挥之不去。一周来,先有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出现资金违约传言,后来又有人盛传中国银行也出现短期违约,即便这些传闻最终被澄清是子虚乌有,但却加剧了市场恐慌。 业内人士称,一般在每年年中时分,央行为了缓解市场流动性,都会配合商业银行增加货币供应,可是今年央行不仅没有施以援手,反而一方面强调货币政策的“稳健”,另一方面继续发行央票,从市场中“抽血”。 这其实与新一届政府组阁以来,多次强调要调整经济结构、防范金融风险的口径不谋而合。 早在5月13日,李克强总理就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在存量货币较大的情况下,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较高。要实现今年发展的预期目标,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空间已不大,还必须依靠市场机制。” 之后,在6月8日主持环渤海省份经济工作座谈会时,李克强再次要求“要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6月19日,尽管市场资金面信心已经受挫,但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依然强调,“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合理保持货币总量。” 许多市场人士认为,总理一个月之内3次强调“调节货币存量”释放出明确的信号,完全靠信贷刺激甚至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泛滥来进行经济扩张的日子结束了。不过,只有当银行业发现央行真正出手,才明白“这一次,狼真的来了”。 “对商业银行来说,几乎一夜之间,央行这个‘亲妈’就变成了外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研究院研究员赵亚赟认为,以理财产品和民间高利贷为主要代表的“影子银行”这几年膨胀很快,它们有和商业银行类似的融资贷款功能,却不受货币政策束缚,很多商业银行以表外业务的形式参与其中。 “它们把大量资金不贷给实体经济,而是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典当行等渠道,投放到准高利贷业务中去,特别是贷给政府禁止银行放贷的房地产企业,使得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努力几乎完全失效,也造成了实体经济缺血”。他解释,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增量不但没有流向实体经济,没有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反而积累了金融风险。 在他看来,银行业照此发展下去,“就像瘾君子一样,虽然继续吸毒早晚会死,但一下子断了,也会死”,因此,央行在贯彻新一届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时,采取的手段必须把握好度,“如果操之过急,很容易伤害到实体经济,影响人民生活”。 “将‘钱荒’责任推给央行,显然找错了对象” 经济学家马光远支持政府的调控立场。他认为,一定要搞清楚“钱荒”的原因,是流动性真正不足,还是商业银行自己“干了坏事”。 数据显示,今年年初广义货币供应增速目标是13%,而截至5月末,我国M2(广义货币)余额是104.21万亿元,同比增长15.8%,与此同时,前5个月社会融资规模也高达9.11万亿元,同比增加了3.12万亿元。这说明,总体货币供应并没有人为收紧,将“钱荒”的责任推给央行,显然找错了对象。 “儿子干了坏事,却将责任推给家长”,他表示,这是许多市场人士容易犯的常识性错误,而比这个常识性的错误更大的错误是,他们没有看到,这次中国银行业的“钱荒”,恰恰是央行主动发起的一场逼迫银行业资金转型的“演习”,其用意在于挤压中国银行业的高风险业务,降低资金杠杆率,避免最终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惨剧。 马光远强调,中国政府对整肃金融利益集团可能引发的风险显然“心理有数”,应该能控制这场演习的“伤亡率”和波及面。 经济学家李才元认为,对中国的“影子银行”要从正反两方面看。一是必须考虑其风险,毕竟像理财类产品这两年翻番的增长,绕过了银行的信贷政策,放大了M2,已经具有了货币创造功能,风险很大;二是要从金融业发展大势观察,中国银行业早晚会脱离“靠吃存贷差过日子”的时代,必须开拓新的金融工具,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这些,也都符合“创新的方向”。 “不能排除在这个过程中有些金融败家子恣意妄为”,他说,原则上政府要鼓励金融机构去创新,但必须对金融产品进行严格甚至是苛刻的监管,假如这些创新产品都还是围着“炒楼花”、“炒地皮”打转,就会出大问题。 膨胀无序的“影子银行”业务,如果与中国经济旧有的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低利润的“老路”相结合,就会给中国经济未来“大转型”埋下“地雷”,一旦内部风险积聚到一定程度,类似美元回流等外部条件如果同时具备,中国将可能面临金融危机的打击。 李才元表示,中国经济产业升级的根本动力是技术革命和科技创新,一切金融创新必须服务于这个大局,实业的核心是科技,“影子银行”可以阳光化,而“影子银行”的金融创新产品必须为实业输送“血液”,为科技创新提供“粮草”,绝不能又陷入资源泡沫的漩涡中。 他说:“我们不能重蹈美国金融危机的覆辙,他们的金融创新一度走上吹大房地产等资源泡沫的‘邪路’”。 打击影子银行,首先承压的是股市和债市 不过,“任何清理整顿都会有代价”。财经分析人士水皮(微博)撰文称,新一届政府决意“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政策取向,彻底打破了市场对央行放水的预期,倒逼商业银行“正本清源,拨乱反正”。而眼下的挑战却是,打击影子银行首先承压的是股市和债市。 他认为,在这一轮管理层与金融利益集团的博弈中,最先爆仓的可能是部分基金公司的短期货币市场产品,他们为了缓解自身的流动性,会不惜一切代价抛售手中的股票和债券,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在他看来,从中央汇金公司宣布对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及光大银行与新华保险的增持计划看,维护股市稳定的政策也同时出台了,“不能说一点统筹都没有,但是力道能否掌握好,就是一个未知数了”。 一位股评人面对今天的“黑色星期一”感叹:“股市、债市双杀,经济和流动性同时告急,这样的局面多年罕见。坚持经济调结构不动摇、坚持防患金融风险于未燃,本是正确的方向,但为何受伤最深的总是股市和股民?”某基金公司的内部人士则向媒体发牢骚:“这年头,有钱的就是爷!我们这些拿股票的、债券的,都是孙子。人家要赎回,我们只能被动卖股票、卖债券,卖不出去就得放血!” 股市成了新一轮“金融调控战”的替罪羊。对此,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中心主任谢百三(微博)在博客中称,“当人们急需钱时,抛股票是第一反应”。他预计,“钱荒”局面虽然是阶段性的,但对实体经济及股市的打击都是“很严酷的”。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则强调,中央领导表态已经给了央行尚方宝剑,“不要造成局部金融系统风险,就可以了”。 这位一向以严谨著称的经济学家预测,最早出问题的会是一些中小型做得过于激进的银行和机构。“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实际都在裸奔,杠杆比例限制是没有的,准备金制度也是没有的,责任人找不到,保护措施也没有。”而从转变经济结构的角度看,这是“短期有痛苦,长期有收获”。 事实上,当市场把矛头指向在低效率经济扩张的“老路”上狂奔的某些金融机构的时候,投资者也需要调整预期。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认为,去年以来,各种宏观微观数据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重要转折时期,增速下降不是短期的周期性调整,而是长期必然趋势。今年以来,大多经济数据印证了上述判断。“我国真实GDP增速很可能迅速下降到7%以下,悲观者甚至认为将很快下降到5%以下。” 他强调,在一个“低速增长时代”,真实GDP增速下降就不是什么坏事,“不需要惊恐万状,亦不需要病急乱投医。” |
关键词:银行业|地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