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进口放权进倒计时 三中全会后或有路线图

http://www.hebei.com.cn 2013-10-26 09:32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成品油进口放权开放进入倒计时

  业内人士认为三中全会后会有“路线图”

  萧飞

  发改委经贸司近日约请有关部门和单位,专题研究成品油市场化改革中的有关问题,引发市场猜想:成品油定价机制将再次调整?

  据悉,在国家发改委经贸司会议中,与会各方对进一步深化成品油市场化改革有关问题取得基本一致意见。此次会议涉及的并非成品油定价机制本身,而是上游的进口权开放问题。

  “最近两大油企的高层都参与了关于开放上游的讨论,应该在年内会有一个具体的方案。”中石油海外开发公司相关人士告诉笔者。

  突破口在上游

  经营主体缺少竞争,挂靠国际油价的定价机制不能反映国内供需。

  “从目前运行的几个月来看,定价机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油价挂靠国际油价,不能跟随国内供需涨跌这种现象是个问题。不是单单改动定价机制可以解决的。”卓创资讯成品油分析师陈晴告诉笔者。“其根本原因还是上游原油进口的垄断。”

  主管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部门是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该司相关人士在笔者求证时表示尚未接到改动定价机制的通知。10月14日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约谈的国家发改委经贸司的一项重要职责恰恰是“编制下达重要农产品、工业品和原材料进出口总量计划,监督计划执行情况,并根据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调整;负责粮食、棉花、煤炭在进出口总量计划内配额分配并协调相关政策”。原油的进口显然在此之列。

  现在,中国已经成为最大原油净进口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口原油2.1亿吨,增长5.4%。美国能源信息署(EIA)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9月美国日均石油消费与国内产量差额为每天624万桶,同期中国的差额为每天630万桶。

  而如此巨大的进口量目前只有中石油下属中联油、中石化下属中联化、中化和珠海振戎等少数几家进口公司“分享”,几乎没有民企可以“染指”。

  尽管油价调整近期搁浅,“两桶油”仍是新机制的大赢家。四季度中石油、中石化出口配额大增至550万吨。而在此前的五次油价上涨中,“两桶油”炼油厂每吨油利润均上涨超过100元。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相关专家告诉笔者,“上游来源垄断的问题不解决,我们的定价机制就是制定得再精细,再灵活都不是真正市场化的机制。”

  民营炼厂萌生退意

  炼厂高价进口燃料油加工,不仅进价高于原油,加工成本要比直接加工原油的成本每吨高出1000元以上。

  原油进口权被垄断的背景下,民营油厂举步维艰。

  除了定价机制改革之外,2013年成品油市场的另一件大事是油品升级。出于雾霾天气的频繁侵袭,国务院常委会在2月提出了油品升级的时间表:2013年6月底前发布第五阶段车用柴油标准(即国五柴油标准,硫含量不大于10ppm),2013年年底前发布第五阶段车用汽油标准(即国五汽油标准,硫含量不大于10ppm),过渡期均至2017年年底。

  这张时间表的出台给地方炼厂带来的却是生死存亡的直接考验。

  “在我们调查的60家炼厂中,只有20家可以勉强跟上油品升级的速度。剩下的这些如果让它倒闭,从推动成品油市场化进程的角度来看,这一部分市场主体不断萎缩拿什么去打破垄断?”对山东民营炼厂油品升级做过调查的陈晴告诉笔者。

  据悉,要达到国家第四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油品质量,在脱硫、加氢的配套改造装置上炼厂花费至少要几十亿元。

  “油品质量升级这道门槛已经将我们这些地炼企业逼上了绝路。”山东省潍坊市一家炼油厂老板曾表示,假若省里没有特殊政策,只能停产了。

  而另一方面,油源也是问题。山东石油化工协会的相关人士告诉笔者:“民营炼厂油品升级难还有其油源的问题。现在民营炼厂的原油主要依赖是‘两桶油’配给,这些配给不仅量少,油质也较差,提炼成本高。这导致炼厂不得不从国外高价进口燃料油,燃料油不仅进价高于原油,加工成本要比直接加工原油的成本每吨高出1000元以上。”提炼成本高,再加上装置更新换代,炼厂吃不消是很正常的。

  “如果油源有保障,我相信至少一半的企业能够保障完成油品升级。”上述人士表示。

  在部分民营炼厂萌生退意之时,“两桶油”却开始急速布局。自3月以来,中海油、中国中化、中国化工集团、中信集团等,均派员奔赴山东、江苏等地,了解这些地区的地炼企业实际生存状况、资金实力等,以便随时展开收购动作。

  4月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副总工程师张福琴在中国石油商贸大会上表示,为满足今后国内成品油消费增长的需求,中石油集团将再投资建设18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使集团总的原油加工能力达到600万桶/天。该炼油能力与今年年初我国原油进口总量612万桶/天相当。

  从“特事特办”到建立机制

  消息称4家地炼企业,东明石化、中化弘润、海化集团等企业或获批分享2014年的原油进口配额。

  显然,无论是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还是油品升级,最终都离不开上游进口权开放的问题。

  “最近两大油企的高层都参与了关于开放上游的讨论,应该在年内会有一个具体的方案。”中石油海外开发公司相关人士告诉笔者。

  有消息称,有关部门在酝酿方案的同时,近日还将批准4家地炼企业2014年的原油进口配额,东明石化、中化弘润、海化集团等企业可能分享配额。

  今年以来数家企业在争取进口配额方面有所斩获,但仍处于“一事一办”、“特事特办”的阶段,至今未见一个“明码标价”的机制来规定究竟什么企业可以拥有进口权,什么企业不行。

  对此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震表示:“这个机制其实就是一个门槛。因为我们国家即使是放开进口权,希望拥有一定炼油能力,有刚性需求的炼厂能够拿到油,而不希望这些油被用于投机。所以这个准入机制非常重要。”

  能源局近日下发的征求意见文件中,对于申请新增进口原油的地炼企业设定资质条件。基本“门槛”是一次加工能力不低于500万吨/年。

  近日,另一家民营企业新奥集团则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允许其在浙江舟山建立首座民营LNG接收站。据了解,东莞九丰近期也成功直接从马来西亚进口了两船LNG,这实际上已经打破了“三桶油”对LNG进口的垄断。

  打破进口垄断如果从LNG开始,那么是否离原油进口已经不远了,接受笔者采访的多位人士都认为,随着三中全会的召开,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以开放上游为突破点的路线已经越来越清晰。

关键词:成品,成品油,进口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中国经营报
责任编辑:郭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