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施亮:信贷资产证券化是馅饼还是陷阱?

http://www.hebei.com.cn 2013-08-30 09:01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职业投资者、多家媒体财经股票评论特约撰稿人”的郭施亮发表文章指出,信贷资产证券化属于金融创新品种,也是国内资本市场迈向成熟的标志。信贷资产证券化虽说是一项战略性的举措,但是其中隐藏的问题也不应该忽视。

  原文如下:

  2013年8月28日,管理层在重要会议上指出将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其实,早在2005年,国内已经开展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试点。根据数据统计,在2005年至2008年底,共11家境内金融机构发行总计667.83亿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然而,由于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被迫暂停,直至2011年才得以恢复。

  何谓信贷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即把之前不流通的金融资产重组成资产池,最后将其流通在资本市场的证券化过程。

  针对当前国内经济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管理层也迫于数据压力而实行稳增长保下限的举措。然而,面对上百万亿的银行存款以及105.4万亿的广义货币余额,只有盘活存量资金才能达到最真实的刺激效果。因此,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的品种自然受到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根据管理层的设想,拟将信贷资产证券化来盘活存量的信贷资产,然后将资产引导至当前最关键的建设项目上。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地方债务压力的凸显,全国地方的显性债务余额高达14万亿,而隐性债务也估计达到11万亿,庞大的地方债务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威胁。另外,有数据推测,当前银行贷款占比巨额地方债高达70%以上。若国家再度盲目扩大货币的投放量也只会让危机进一步放大。于是,信贷资产证券化以盘活存量资产成为最核心的目标。

  那么,信贷资产证券化到底存在哪些优势呢?需要明确的是,信贷资产证券化属于金融创新的品种,而它不仅能够将原来不流通的资产转变为流通性的资产,而且还能够大幅度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等。特别对迫于资本充足率压力的商业银行而言,当属较大的利好。

  以近期拟实施再融资计划的招商银行为例,由于该行连续三年的资本充足率低于8.5%的监管红线,于是也迫于采取再融资的方式来补充资本。据数据统计,招商银行将以A+H股的形式融资350亿元。但是,如果招行使用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渠道,那么不仅能够顺利弥补长期的资本缺口,而且还能够空出一定量的贷款规模。

  根据数据统计,当前国内银行业的资本缺口高达5000亿元。而近一段时期招行实行的再融资方案也或将开启上市银行的再融资浪潮,由此对证券市场形成较大的融资压力。但是,随着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扩大试点,未来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来实现补充资本充足率的目标,减少在二级市场的融资现象,更可能在证券化期间获得丰厚的中间业务收入。可见,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来说属于馅饼。除此之外,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券商行业也存在着利好性的刺激。

  信贷资产证券化虽说是一项战略性的举措,但是其中隐藏的问题也不应该忽视。

  其一是风险转嫁的问题。一直以来,间接融资是以银行为中介的融资渠道,但期间银行承担着信用风险。随着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进一步扩大,银行的信用风险将直接转嫁至投资者身上。

  其二是风控以及监管的问题。回顾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事件,正是因为过度的证券化以及监管不力等因素的叠加,从而导致危机的爆发。需要注意的是,信贷资产证券化当属国外成熟市场的创新品种,而当前承销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工作从银行逐渐转至投行等相关机构,由于国内的投资者缺乏系统性的投资模型,且对产品定价风险等因素鲜有了解,于是相应的信用风险就会逐渐显现。

  其三是信息披露的问题。透明的信息披露才能够保证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顺利进行。一般而言,由于机构与个人投资者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由此掌控信息优势的一方更可能会存在利益输送等问题。

  另外,有消息指出,管理层会优先选取优质信贷资产开展证券化,并明确风险较大的资产暂时不纳入扩大试点的范围,不搞再证券化。笔者郭施亮通过对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分析,大量低质量的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最终导致资本市场的乱象丛生,也是造成次贷危机爆发的主因之一。因此,此举有利于未来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良性发展。

  从整体上分析,信贷资产证券化属于金融创新品种,也是国内资本市场迈向成熟的标志。但是,在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过程中,切忌偏离发展的正常轨道,且应该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关键词:信贷,资产,陷阱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郭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