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版自贸区”引发争议
(记者徐海波 陈俊)在中国日渐严峻的外贸形势下,做了十几年外贸生意的林坤本打算改行,但最近他突然改变主意,准备带领员工大干一场。因为他公司所在的湖北省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正打算成为中国首个内陆“自贸区”。 虽然这一计划尚未得到中国国务院的批复,但地方政府表示这个“湖北版自贸区”将仿照上海自贸区制定优惠政策。“这会引起一轮外商投资热潮,公司要抓住这一重大商机。”林坤兴奋地说。 不仅吸引外资方面有诱人的优惠政策,该“自贸区”也将率先实现审批目录化管理、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海外公民证”制度等,还会拟实施12类改革举措,26项重点改革创新事项,包括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起设立民营银行,启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特色保税展示平台、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等。 很多中国省份都在考虑自建“地方版自贸区”,沿海地区热情最高、行动最快。 去年,上海自贸区宣布成立不久,广东省便开始申报南沙自由贸易园区,对接粤港澳;浙江则在舟山港综保区探索自由贸易政策;福建则将“捆绑”厦门、平潭、福州等地,打造海峡西岸自贸区。 中西部地区也不甘落后。重庆正在争取下一批自贸园区的内陆试点;相邻的成都早已把“科技型自贸区”申报提上日程;河南计划启动中国(郑州)自由贸易试验区申报。 包括陕西、新疆、宁夏等省区在内的中国西北地区,都提出了建立自由贸易园区的设想。据统计,去年年底以来,至少有超过20个省市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申报“自贸区”的设想。 业内一些人士指出,在中国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先行先试”正在成为更多地方的共识。但“地方版自贸区”模式引起了争议。 “一些地方认为,不搞自贸区会错失中央的优惠政策,要优惠政策的多,改革创新的少,这恰恰与自贸区的理念背道而驰。”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国华教授说,各地热衷自贸区心态复杂,既有地方的实际需求,也有对地区间竞争的担忧。 专家表示,自贸区成了一块大蛋糕,地方政府争着分食,而不是将蛋糕做得更大。 在境内设立自贸区的目标不是传统的由优惠政策构成的“政策洼地”,而是可复制的、先行先试的改革试验区,应科学规划,谨慎布局,不能一哄而上。 广东社科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表示,任何优惠政策都是不可复制、不可推广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是体制改革。 武汉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吴先明说,自贸区应被看作“改革红利”,不是“政策红包”。各地的实验一定要体现改革的内容,体现制度创新的内容,体现开放的内容,这样才能在全国形成改革热点,带动中国经济整体快速发展。 |
关键词:自贸区,先行先试,地方版自贸区,舟山港,捆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