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官员:人民币“外升内贬”是阶段性现象

http://www.hebei.com.cn 2014-01-14 09:18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1、三角度正确看待人民币对外升值

  第一,人民币对外升值是对以往人民币对外价值长期低估的市场校正

  在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前的长达二十多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同期人民币汇率却持续贬值,致使人民币对外价值低估。人民币汇率过去长期贬值,是通过外汇管制实现的,这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有关,即通过人民币汇率低估,推动出口并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增长。

  2005年7月人民银行进行了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汇率持续小幅升值,逐步向均衡回归,这是对以往人民币对外价值长期低估的市场校正。

  第二,国际收支顺差等因素导致人民币持续升值

  首先,结构性贸易顺差短期内难以消除。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外部失衡有所缓解,经常项目顺差规模呈下降态势。尽管如此,我国贸易顺差规模仍然较大,使我国外汇储备继续较快增长、人民币供不应求,这是目前人民币持续升值的主要原因。

  其次,近年来我国经济一枝独秀,不仅好于发达国家,也好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大,投资环境稳定,投资回报率较高,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相对发达国家仍有一定优势,这些因素使我国稳居第二大外资流入国。资本的持续流入也是人民币升值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过去较长时间里我国外汇管理“重流入轻流出”,企业对外投资能力较弱,个人对外投资更少,与大规模的外资流入相比资本流出规模很小,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也促使人民币升值。

  从购买力平价法等评估结果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人民币名义汇率与均衡汇率的差距在明显缩小。此外,我国大中城市的土地、房地产、一些日常用品的价格都逐步接近国际价格水平,一些奢侈品的价格甚至超过国际价格水平,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人民币汇率已逐渐接近均衡水平,人民币大幅升值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

  第三,人民币适度升值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人民币适度升值有助于改变过度依赖出口的发展方式,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内需拉动。人民币汇率向均衡水平回归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由于人民币升值,企业仅仅依靠廉价劳动力将难以维持竞争优势,这将促使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国际竞争力。

  2、如何正确看待人民币对内贬值?

  第一,从历史数据和国际比较看,最近十多年来我国通胀都处于较低水平

  我国最近十多年来的通胀水平不仅明显低于之前历史时期,也低于同期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家的通胀水平,更低于这些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的通胀水平。1997-2012年美国、英国和韩国CPI年均涨幅分别为2.4%、2.1%和3.3%。

  第二,通常经济增长与通胀正相关,适度通胀是经济增长的代价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总体上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发展态势。1997-2012年,我国GDP年均增速高达9.7%,CPI年均涨幅仅1.9%。我国GDP增速与滞后1年CPI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同向变动关系显着。因此,要辩证地看待通胀。在消除恶性通胀的前提下,为实现较高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应维持适度的通胀预期。

  此外,我国CPI中食品权重较高(大约占1/3),近年来CPI涨幅相对较高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货币政策对粮食供给和粮食需求的调节作用都非常有限,因而不能通过货币政策来控制食品价格涨幅。如果为了压低食品价格而严控货币供给,则可能导致过于严厉的紧缩政策。但食品价格过快上涨确实严重影响中低收入人群的生活质量。对此,应采取收入调节和价格补贴的政策。

  第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合理控制货币供应

  现在有人提出“人民币对不起人民”的口号,这是一种片面的、违反经济规律和经济学常识的误导。难道通货紧缩、物价下降、失业增长、经济下滑,人民币就对得起人民了吗?难道人民币不升值、继续保持粗放式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大量外汇流入、国内流动性泛滥、通胀高企,人民币就对得起人民了吗?看待任何经济现象,都要理性、客观、全面,不能意气用事,更不能用口号般的语言夺人眼球,因为那样只能搅乱人心,于事无补。

  应正确认识和对待人民币“外升内贬”现象。一是要积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外部均衡,从根本上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二是加快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形成资本双向对称流动渠道。三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核心的新的增长动力。四是合理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摒弃靠货币信贷扩张和大规模资金投入的发展方式,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

关键词:人民币,内贬外升,汇率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华尔街见闻
责任编辑:杜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