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银行理财信披模糊业务定位不清

http://www.hebei.com.cn 2014-03-14 10:29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据21世纪经济报道,银行理财产品数量和规模的疯长无法掩盖银行理财业务背后的信披瑕疵。除业内较多探讨的资产负债一一对应、去“资金池化”运作外,部分理财产品亦无法实现对投资标的信息的充分披露——这当中为银行理财产品埋下风险的种子。

  由于理财业务仍然作为当下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延伸,而银行的自营、理财间的混淆关系又成为业内的潜规则,因此将真实的投资资产隐匿于“其他”项或不对投资方向进行明确,已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投资范围未明确品种,或包含“其他”项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达35630只,占当年理财产品发行总数的78.99%,涉及银行达161家,占理财发行银行总数的87.98%;其中,亦有9436只产品的投资范围未被明确。

  这意味着,去年近八成的银行理财产品因投资品种包含了“其他资产”“金融产品”“固定收益品种”等模糊概念而导致信息披露不够充分。

  Wind数据显示,在未披露或投向包含“其他类资产”的理财产品中,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行的发行数量排名居前,而这与相关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持正相关;这亦表明,理财产品投向披露的模糊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有业内人士指出,银行理财之所以会较多的注明投向“其他类”资产,是为给表内外的资产调整扮演“临时工”的角色。

  事实上,投资标的的模糊化处理,既能为自营、理财以及理财账户间的资产腾挪留下余地,亦可为银行理财对接新式非标给出活口。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理财业务定位的模糊性,当下银行理财作为“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补充品”,实质上早已异化为银行的“特殊债权”,而银行理财“去存款化”和信息披露的进一步完善,仍有待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推动。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曾表示,按份额发售的理财产品,其本质是投资基金,其发售份额的持有人超过200人应为公募基金,然而,目前的银行理财无论在信息披露还是在运作模式上与公募基金尚有较远距离。

  事实上,信息披露的模糊化,与银行间的非标投资不无关联。近年来,受制于信贷额度和存贷比的管制,银行不得不通过理财及自营投资非标资产的方式,为客户实现“曲线放贷”。

  “投向之所以模糊化,大多数是为信贷资产、信托、资管计划这种非标资产预留的。”前述股份行人士表示,“现在的模式也是五花八门,有时也没办法确定采用哪种非标模式来对接融资方,或者承接的非标资产包以哪类通道对接。”

  “现实是标准化和非标混在一起,表内表外也混在一起,所以许多理财产品也就索性把投资品种模糊化,或者几乎把所有投资品种都写进范围中去。”该人士坦言。

  值得一提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还在于银行理财业务的定位模糊。

  “银行理财的定位仍然有争议,它究竟是一种产品还是一种债权,有待争议。”一家国有大行个人产品创新业务负责人指出,“如果是一种产品,那它就应该做好相应的信披;而如果是一种债权,银行方面只要做好兑付就可以了。”

  “现在的问题在于,银行理财名义上是产品,但实际运作中却是隐含了银行担保责任的债权。”前述大行人士指出“其实在国内债券市场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理财扮演针对个人投资发行的"特殊债权"的角色是符合逻辑的。”

  在该人士看来,由于债券市场发展不足、且存款利率市场化仍未实现,而银行理财产品的出现恰恰是对两种现状的针对性补足。

  其实,理财产品不被看做资产管理业务而仅被银行视为融资工具,这正是当下银行理财业务定位缺失所带来的矛盾,而完善银行理财信披的前提,或正在于为当下理财业务的两种定位做好分割,区分彼此边界。

  “一刀切的强制是不可能的了。”前述股份行人士坦言,“未来的方向是将非标的理财和标准化的理财分开运作,至少从对口部门上建立起"防火墙"。”

关键词:银行理财,信披,瑕疵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杜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