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重返7时代 猪周期或施压CPI
猪周期波动更复杂 多年来,我国生猪产业始终重复着“价格下跌-宰杀母猪-生猪减少-供应短缺-价格上涨-养殖增加-生猪卖难-价格下跌”这样一个循环“怪圈”,生猪价格的涨跌大致三年为一个周期,从2011年开始至2014年,生猪价格又进入到新一轮“猪周期”的末期。 供需失衡是导致猪周期波动的最主要问题。因我国生猪养殖散户仍然占较大部分,散户因猪价上涨大量进入养殖行业以及猪价下跌而大量退出容易加剧猪周期的波动幅度。不过随着散户退出加速,规模化养殖比例不断上升,生猪行业的生产行为也出现了一些变化,进而影响猪周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一是猪场调整生产更缓慢,产能淘汰时间更长。二是在不出现重大疫情的情况下,行业生产更稳定,大周期波动幅度会因此减小。三是供给的稳定使需求的波动更凸显,因此造成每年的季节性波动明显。”袁松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猪周期明显进入一个新阶段,规模化养殖企业和中小养殖户并存的特点导致猪周期更加复杂。如2012年和2013年,都是上半年亏损,后经中间平稳过渡,至下半年盈利。 “大的周期性依旧没有改变,只不过表现得不像以前那样明显,而大周期中又出现了小周期,一年中涨跌平全都体现出来了。”姬光欣说。 据记者采访,造成当前猪周期格局的因素主要有四点:一是生猪产量不稳定,随着进城务工、居住人员增加,留在农村的养猪户渐少,加之疫病及市场风险等原因,生猪产量起伏不定;二是养殖户科学管理较弱,散养户缺乏准确的市场信息和预测能力,只能随生猪价格的涨跌,或盲目扩张生产,或恐慌性退出生产,造成资源浪费和成本高企;三是规模化程度不够以及门槛太低,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使整个行业的调整难以到位;四是没有建立灵敏的监测预警机制,没有建立安全的销售渠道,缺乏有效的避险手段等。 尽管生猪价格已有回暖,但养猪业仍然经受着巨大的考验。猪周期是否探底、未来养猪业的发展方向、国家政策的制定都还是未落地的重要因素。 据报道,直接调控生产的“大动作”今年可能不再出台,“休克疗法”似乎成为中国生猪产业一个新思路。“一方面过去政府的调控并没有根本性解决行业波动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央的政策更倾向于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未来政府的直接调控会更少,调控方式也会更加公开规范。”袁松表示。 中国大豆网养殖分析师宋爽告诉记者,目前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养猪贷款政策,如贴息贷款,政府有关部门向银行出面承诺:替农户分担或直接帮交银行贷款利息的贷款。此外,保险公司也推出了生猪保险,这给养殖户带来一定的保障。 “猪周期没有办法完全打破和消失,只能通过稳定的生猪供应平抑周期性表现。可以通过农场、合作社等形式整合散养户,成立一个联盟,由联盟统一管理生产、防疫、采购、销售等,形成订单式生产模式,平抑猪周期的波动幅度和频率。”姬光欣认为,目前政府暂不会出台新的政策,除扶持规模化养殖外,将支持家庭农场的建设,目前正是集团化养殖企业扩大和兼并的好机会。 |
关键词:猪肉价格,CP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