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不良贷款三年暴增12倍 大量资金沉淀房地产

来源: 上海证券报 作者: 2014-08-07 00:24:44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企业资金周转仍然困难

  银行不良率仍在高位运行,是硬币的一面。硬币的另一面则是企业资金面的紧张,以及资金链、担保链仍未解套。

  应收账款余额的增长,从侧面反映了企业资金周转的困难。数据显示,今年1到2月温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应收账款余额同比增长5.2%,分别较同期主营业务收入和工业销售产值高2.8个和1.8个百分点。

  一家生产皮鞋的企业对记者表示:“货款很难全部回笼,资金周转不起来,银行贷款到期的时候就很头疼。”

  温州市统计局制造业PMI调查体系监测结果显示,4月份有43.7%的制造业企业认为资金紧张。年初以来,反映资金紧张的企业占比已经环比两个月上升。其中,小型企业反映资金紧张的占49%。

  分行业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表示资金紧张的占比最高,达76.2%,较3月份上升9.5个百分点;其次纺织业占比也达68.0%,比3月份上升8.0个百分点。

  一位区级金融办人士对记者表示:“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的一大指标,就是政府应急转贷资金的使用次数。从今年的情况看,月末和季末应急转贷资金的使用次数都有明显上升。”

  记者得到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政府应急转贷资金已使用363笔、31.01亿元,其中3月份单月使用177笔、15.47亿元,分别占48.7%和49.9%。截至今年3月底,政府应急转贷资金累计发放4247笔,累计金额达368.8亿元。

  盘活沉淀在房地产的资金

  3年不到,温州就从不良率最低的地级市,变成不良贷款的重灾区。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经济长期不振,出口低迷,信用崩塌,房价在账面上跌了超过30%,部分楼盘跌了50%。这期间,又有转型升级所带来的阵痛。温州银行业此轮的风险暴露,好比中国银行业的一场模拟考,是一次压力测试。”

  相比外界的议论和连篇累牍的报道,温州本地人的自信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采访过程中,无论是银行业人士、企业主还是政府官员,都对未来抱有希望。

  上述区级金融办人士认为,温州经济此前尽管有低、小、散的弊端,但温州人毕竟有家底,温州人吃苦耐劳的精神还在。温州人总体上还是讲诚信的,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跳楼或跑路。他还认为:“风险的充分暴露并非没有益处。4%以上的不良率,当然不容小视;但原先靠民间借贷垫资支撑起来的低不良率,也不是健康的。早发现问题,早总结,并借此解决一些机制上的问题,才是正确的应对方法。”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温州市市长陈金彪曾向上证报记者详述如何用四把“剪刀”解开资金链、担保链的结。以上观点在4月中旬温州市主要领导向浙江省的汇报中也有体现。

  第一把“剪刀”,是通过破产审判,让高能耗、高污染、效益低,已经难以支撑的风险企业,实行简易破产程序,尽快使其退出市场,推动银行不良贷款化解;

  第二把“剪刀”,是并购重组,推动龙头企业、优质企业对涉险企业进行兼并收购,或者中小企业自行组合。

  第三把“剪刀”,是银行要加大支持力度。4月17日,温州市政府办公室下发文件,表示银行要“同进共退”帮扶企业。对于主营业务突出、盈利情况良好、对外投资适度、资产负债率在合理比例内(其中负债包括表外业务、对外担保等或有负债)、现金流充足、信用良好,但因房地产市场价格下行,造成有效抵押物不足的成长型、科技型、环保型企业,银行要做到不抽资、不压贷、不缓贷,并适时跟进信贷服务。企业如因担保关系需要履行代偿义务的,应积极予以协调解决,不采取查封基本户、保全企业及其法人和股东的资产等司法强制措施。 

  第四把“剪刀”,与房地产相关。要在不违背国家宏观调控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促进房产交易放量,让沉淀在房地产的资金流动起来。

  上述区级金融办人士表示,温州有“三高”:房地产贷款占比高、用房子抵押的贷款占比高、实体企业涉足房地产的占比高。正是由于这“三高”,经济与房价相关度较大。房价如果继续下跌,抵押物价值继续缩水,成交量再上不去,对银行体系、对实体经济都是有伤害的。

  到今年4月份,温州的房地产价格已经连续32个月下跌。在极端情况下,相比还贷,“弃房”反而更为划算。上述国有大行人士对记者表示:“银行把房子收过来后,也很难处置。目前,有意见认为温州房价经历了这轮猛跌,绝对价格还是偏高。但我个人认为,泡沫已经基本挤尽,再跌下去不利于信心恢复。在不跳出国家调控框架的前提下,适当放宽,让成交量先上来,使价格稳住,有利于盘活沉淀资金,对解决资金链、担保链问题,稳定银行资产质量,都是有好处的。”

关键词:温州,不良贷款,资金

责任编辑:杜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