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行法人化六年“从狼变成羊”

http://www.hebei.com.cn 2013-05-12 09:02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外因OR内因?

  上述第三方机构2012年对众多外资行的调研显示,不少在华外资行CEO视监管为他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这份报告还指出,由于监管机构对外资银行的贷款设置上限、外资银行建立分行的审批进程相对缓慢等因素,外资银行在发展选择和机遇上受到限制。

  一位规模较小外资行高管即向记者表示,“有时不同监管机构有不同的角度,彼此间的要求会互相矛盾,大型银行还较容易适应,小型机构就有些困难,很多时候使得我们很难做计划。但身处其中,还是要适应。”

  “鉴于外资行在中国内地依旧有限的地域布局,还远未成为主要中资银行的真正威胁。”评级机构标普在其之前发布的《中国五十大银行》报告中指出。

  这样的评判获得了前述外资行CEO的认同,“中国的市场很大,基于本身的战略、资源和监管要求,短时间内外资行根本不可能对本地银行构成什么威胁。”

  不过,在一位经济学者看来,外资行并没理由将现状归咎于中国金融开放不够或体制环境不够公平:“像汇丰、东亚在华网点都有100多个,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罕见的。而且外资行在中国既可做大企业也可做富裕人群,按照二八定律,那些能带来80%收益的奶油都给你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发展不好的话还是需要重新摸索在中国生存的商业模式。”

  这并非一家之言。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全球董事白德范(Stephan Binder)和全球副董事徐军也曾指出,在华经营多年后,外资行没能分得盛宴的一杯羹,自身的内因或更为关键。“政策壁垒通常被指责为所谓不可逾越的‘长城’。但很少有外资机构真正反思过内因:即在组织架构、运营模式、产品设计和人才策略上的中国战略及执行是缺少竞争力的;更鲜有机构愿意承认之所以缺少竞争力,原因在于对中国市场长期投资的承诺和信心不足,以至在市场份额及本土人才资源竞争中败下阵来。”

  未来走向存悬念

  若在盈利能力这个维度,外资行逊色同业很多。无论是净息差还是资本回报率(2011年外资行均值分别在2.5%和10%以下)都在银行业中垫底。至于反映流动性状况的存贷比,外资行群体的该指标在银行业中仅次于股份制银行在65%以上,零售存款占比亦最低,仍在个位数徘徊。

  在一位基层员工眼中,外资行“公司业务难做,个人业务竞争大”。而在德勤咨询金融服务业合伙人王锦看来,此种状态有其必然之处。“外资行往往在与国际市场结合更多的投行、托管及离岸业务等领域更好上手,由于风控、定价的思路及客户关系的基础不同,中资行在对公业务上优势更强;至于零售业务,外资行则也很难与本土银行在一个层面上竞争。”

  对于在华怎么发展,外资行群体内部则分野明显。

  前述外资行CEO认为,若想在中国长远发展,外资行发展个人业务是必要的。“在当前中国拆借市场还未成熟的情况下,其实我们的资金是有风险的,所以应该尽量争取存款,而存款中企业存款的波动比较大,长远来讲还是希望增加个人银行业务的占比。”

  “你对本土市场的了解是多少?风控的止损点怎么把握?低成本的资金自然很好,但得到不一定要通过零售,还有很多渠道。”一位在华主营批发业务的外资行高管表示,像有些网点数目已经超百的外资行,零售业务苦心经营多年才能持平,“所以获得低成本存款要花很多力气,盲目铺设网点会吃掉银行成本,要全方位平衡成本和收益。”

  实际上,对于是否涉足及着力推进零售业务,外资行之间确有不同选项。如摩根大通、德意志银行等目前在华的业务仅限公司银行,2012年4月,后者亦关闭了3家在华营业网点。这种做法也与欧美金融危机后,母行通过裁撤区域机构向本土回笼资金有关。

  “基于对中国市场的了解程度和优势领域存在差异,外资行之间的做法有所不同很正常,相同的方面是,随着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的持续推进和金融市场的更加开放,相信在监管框架允许的范围内,外资行在中国市场渗透的深度和广度都会有所加强。另外,中、外资行日后对于高端客户及复杂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竞争走向也很值得关注。”一位对本土及外资行均很熟悉的金融业高管表示。

关键词:外资,法人化,银行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中国经营报
责任编辑:郭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