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地方政府的土地“一鱼几吃”
东京大学副教授川岛博之接受日经BP社的一篇访谈文章,提出了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话题,他认为在过去30年间,中国实现了奇迹般的经济发展。这除了廉价劳动力丰富的因素之外,最具决定意义的,还是让土地“生钱”的机制。 最近一段时间,学术界自觉不自觉地把当下的中国经济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泡沫经济时代进行比较,从日本经济发展的教训中寻求镜鉴是有意义。川岛博之揭示的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土地“生钱”机制,应该是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 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从上世纪末每年几百亿规模到去年的3万多亿,今年前7个月就超过了2万亿,增幅达到50%。地方政府的土地“一鱼几吃”,一是开发用地出让给开发商直接带来出让收入和后续源源不绝的税金,二是通过工业用地招商引资,成为拉动地方GDP的强大引擎。企业反手以工业用地和附着物厂房去融资,三是政府向自己的平台企业注入土地,再以此向银行融资。 中国式“无限政府”承担着无限责任,土地的“一鱼几吃”,使得银行体系就象当年的日本一样,充斥着“土地拜物教”的动物法则。 除了约占总信贷规模10%左右的直接房地产类贷款抵押物是土地,其它无论是政府平台、还是工商企业贷款,银行认可的有效抵押物主要是土地,直接或间接地,中国最大的地主已悄然从政府变为银行。 因此,无论是当年的日本,还是过去十年土地市场黄金(1391.40, -4.70, -0.34%)十年的中国,金融机构对不动产见地即付的宽松融资,支持了土地价格的过度膨化。地方政府通过规划调整、土地变性,让地价一飞冲天,通过“画大饼”的方式,政府吹大土地泡沫后再抵给银行。从推动土地泡沫的原始资金到泡沫泛滥烈火烹油的投机资金,无一例外地来自于金融系统。 土地投机过程中,政府以土地撬动高杠杆,土地价格无边界地膨化,过度负债难以避免,金融机构的融资行为在此过程中充当高能燃料。当货币紧缩燃料烧光,日本土地神话终结,泡沫最终破灭,银行出现巨额不良债权,成为金融体系绵延近二十年的噩梦。 有人担心,中国式的“无限政府”主导的融资大爆炸中,银行体系会象当年日本一样,存在“被土地捆绑甚至埋藏”的风险,这并非是杞人忧天。 日本的教训说明,以土地为核心的资产价格膨胀,长期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崩溃性回归是迟早的事。当然,由于土地是不完全交易标的物,地价泡沫容易长时间存在。但是“山越高,谷越深”。泡沫最终破灭的原理也如此,泡沫累积持续的时间越长,回归的过程越是痛苦而艰难。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导致了金融机构天文数字般的不良债权日本人付出了千兆日元(约10万亿美元)计的经济损失,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层出不穷的坏账事件和丑闻被迫暴露。随着这些丑闻的曝光,说明财经纪律松驰所纵容的金融机构的违章行为“不是个别的例外”,而是普遍性存在。这引起政坛和金融界的极大恐慌,日本内阁一度走马灯似地换。 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体量巨大,GDP超50万亿,银行体系存款超过100万亿,城镇居民近年新增住房资产过100万亿,外储超过3万亿美元,这样大型的经济体如果出现泡沫经济破灭,那将比日本要恐怖得多。这都值得我们深思,并要未雨绸缪,考虑紧急情况发生时的危机应对预案。 |
关键词:中国式,地方政府,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