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议中国空气治理:难在煤炭转型
中国政府将铁腕出击整治现有的污染,“不再欠新账,而且多还老账。”9月10日,在大连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做出了这番表态。 两天后,国务院下发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该《计划》要求,至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PM2.5)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 首都北京被该《计划》单独点名:至2017年,北京市的PM2.5年均浓度要“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中央政府决心的背后,是中国许多城市空气质量的糟糕现状。一位在中国求学的美国留学生在美国《大西洋月刊》网站发表的文章里,做了一种略显夸张的对比:与北京严重的空气污染相比,很多美国人宁愿呼吸9·11事件后纽约被污染的空气。 作为治理空气污染的措施之一,中国中央政府计划大幅“压煤”,要求到2017年,煤炭占中国能源的消费比重降低到65%以下。英国《金融时报》评论称,在过去5年煤炭消费以6%的年均速度增长后,中国首次提出了降低煤炭消费的目标。这意味着必须要扭转煤炭消费不断增长的趋势,而且必须使用清洁能源。 但是,中央政府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将让一些对煤炭有高需求的企业面临难以想象的转型压力——例如铁矿和钢厂。这两者是电力行业之外消费煤炭最多的。路透社文章评论称,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借更严格地控制污染来解决过剩产能问题,此次《计划》出台似乎为中国淘汰落后产能带来契机。 不过,路透社也指出,那些被要求减少煤炭消费的东部沿海地区,仍可以从中西部省份“购电”,如此一来,中国的煤炭消费其实会向内陆转移,而不是减少。 此外,控制煤炭消费离不开数据监控,但外媒认为,目前中国统计数据在准确性方面仍存在痼疾。英国《卫报》分析称,在煤炭消费数据中,中国各省的数据之和与全国整体数据存在巨大的差异,其中产煤地区的数据尤其不准确。 更令外媒担忧的则是,中央政府的政令到底能否在地方层面落实。美国《外交家》杂志认为:“长期以来,由于腐败和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利益,违反环保规定的行为屡见不鲜,很多时候强而有力的政府规定并不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 要找回蓝天白云,中央政府的任务绝不轻松。 |
关键词:中国,空气,煤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