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企业家:牛根生的进与退

http://www.hebei.com.cn 2013-10-14 16:34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他出生一个月被卖,童年里有忘不掉的饥饿,在国有企业里大起大落,在民营企业里经风历雨……从国有到民营,从民营到国控,最后“财散人聚”,投身社会公益。

  被亲生父母50元卖给他人

  1958年,出生不足满月的牛根生,被父母以50元的价格卖给一户牛姓人家。牛姓父亲的职业是养牛。

  年少时也曾好勇斗狠

  因为养父母的成分不好,牛根生年少时没少被人欺负,他也练就了用拳头来捍卫自己能耐。后来牛根生在接收记者采访时曾自暴其丑:“当我也是十八九岁的时候,因为义气呀仗义呀什么的,在社会上打架,被公安局抓了去,关在看守所里,收审啊,行政拘留啊,三个月,两个月,好在没有判刑。后来,呼市政法委的领导到蒙牛参观,其中三分之一我都认识,他们当年都培训和教育过我啊。”

  1983年进入伊利得到郑俊怀赏识

  1978年,养父病逝,牛根生继承父业开始养牛。1983年牛根生进入伊利的前身——回民奶食品总厂。此后,牛根生因为积极响应车间承包制,得到了当时的厂长郑俊怀的赏识,他让牛根生一家搬到食品厂宿舍,两家住同一栋楼、同一单元的上下楼。两人经常就企业的发展进行交流。

  进入伊利管理层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1993年,郑俊怀率先在呼和浩特市对回民奶食品厂进行股份制改造,改名为国有控股的“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郑俊怀任总经理,牛根生被任命为公司副总经理之一,主管冰淇淋、雪糕的生产。

  接二连三的重大策划

  牛根生主管伊利雪糕业务后,带领一班极具创意的年轻人,经过精心策划,掀起了“伊利苦咖啡”的风暴。广告从省市打到了中央电视台,它的广告语是: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很快这句话变得妇孺皆知。这一年,苦咖啡单品销售超过3亿元,伊利品牌在全国崭露头角。1996年“伊利雪糕进军亚特兰大奥运会”策划也取得成功,郑俊怀非常欣慰,称牛根生是自己的左膀右臂。

  郑、牛二人关系恶化

  而随着牛根生对伊利的贡献越来越大,他与郑俊怀之间渐生分歧。郑俊怀的战略思想是稳中求升,而牛根生的战略思想却是大胆挺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资源让伊利“超常规成长”。再加上牛根生锋芒太露,经常“抢了郑总的风头”,二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

  离开伊利40多岁上北大

  1998年时郑、牛二人关系急剧恶化,牛根生在资源使用上备受钳制,最极端时买把扫帚都要打报告,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很难在伊利施展抱负了。同年,牛根生停止工作到北大学习,以“进修”的名义离开伊利。40多岁的人在一群18、19岁的学生中间听课,牛根生说“我当时也不知道是光荣呢还是可耻?”

  创立蒙牛

  1999年1月,牛根生带着一批从伊利出来的“兄弟”,创立了蒙牛。刚刚诞生的蒙牛蜗居在一户53平方米的简陋民宅中,办公设备是牛根生从家里搬来的6张桌子,一台茶几,一条沙发,一张单人床——牛根生自己没有工位,就坐在单人床上办公。当时在内蒙,以伊利为首的乳业企业有数百家,而此时的蒙牛一无奶源,二无工厂,三无市场,唯有的是牛根生多年来在市场经营中积累下来的人脉和经验。

  先建市场后建工厂

  牛根生的经营方式是“先建市场,后建工厂”,分段运作,把全国许多的工厂变成自己的加工车间,生产、供应、销售三大环节牛根生只在最后一环上拥有绝对控制,在短短的两三个年内,牛根生接管了几家濒临破产的乳企,盘活了7.8亿元的资产,完成了一般企业几年才能完成的扩张。

  引入“利乐枕”

  当时,全球最大的软包装供应商利乐公司在中国推广“利乐枕”(那时国内牛奶包装主要采用“利乐砖”和“巴氏奶”),并愿意免费向牛奶工厂提供生产设备,伊利等大企业都不愿冒险,唯有没钱买生产线的牛根生敢于一试,不料想竟大获成功。到2001年底,蒙牛销售收入已突破7.24亿元,成为国内第四大乳制品企业。

  对赌协议

  2002年6月,摩根士丹利、鼎晖投资、英联投资三家国际机构宣布投资6000万美元入股蒙牛,同时宣布“对赌协议”:未来三年,如果蒙牛每年每股盈利复合增长率低于50%,以牛根生为首的管理层要向三家外资股东赔上7830万股股票,或者以等值现金代价支付;如果管理层可以完成上述指标,三家外资股东会将7800万股股票赠予牛根生团队。牛根生“求钱若渴”,冒险签字。2005年4月,三家机构以向蒙牛支付本金为598.76万美元的可换股票据的方式提前终止了双方协议。

  蒙牛上市

  2004年6月10日,蒙牛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共募集资金13.74亿港元,牛根生以1.35亿美元的身价进入当年度《福布斯》的“中国富豪榜”。也是只是巧合,同一个月,牛根生曾经的领导、后来的对手郑俊怀被举报“侵吞国有资产”。

  三聚氰胺

  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爆发,将乳制品行业的安全问题暴露,在扩张道路上一直顺风顺水的蒙牛乳业,突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风险。为了快速扩张,当时的蒙牛乳业只有少部分原奶供应来自于集约牧场,其余则全为奶农散养奶源。三聚氰胺事件令蒙牛供应链最上端的食品安全隐患暴露了出来。

  牛根生“万言书”求救

  “股价暴跌,导致我们抵押给摩根斯坦利的蒙牛股份在价值上大为缩水,这引得境外一些资本大鳄蠢蠢欲动,一面编织谎言,一面张口以待……及时补足保证金,关系到企业话语权的存亡。作为民族乳制品企业的蒙牛,到了最危险的时候!”2009年蒙牛股价下挫,为避免股票价值波动可能引起被抵押的股票被动出售,牛根生写“万言书”向企业家朋友求助。

  “蒙牛即使白送了弟兄们,也绝不愿被外国人买走”

  牛根生信中称,在得知蒙牛所处的窘境后,柳传志连夜召开董事会,48小时之内就将2亿元钱打到了“老牛投资”的账户上;俞敏洪闻讯,火速送来5000万元。傅成玉打来电话说,中海油备了2.5亿元,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取。“蒙牛即使白送了弟兄们,也绝不愿被外国人买走”老牛称。

  中粮入主蒙牛

  2009年,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企业——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粮集团),联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厚朴投资公司(下称厚朴投资),以现金每股17.60港元,出资逾61亿港元,入股蒙牛乳业,并以约20%持股比例成为第一大股东。这成为当时国内食品行业的最大宗交易。

  为什么选中粮?是为找靠山?

  由于股权分散,蒙牛一直存在被敌意收购的危险,对牛根生来说,最可依靠的伙伴当然不是他在“万言书”中斥责的财务投资者,而中粮具备国企身份,又有民营企业的活力,双方在产业布局中还有接近的目标。中粮可能是蒙牛长期寻找的一棵大树,于是作为私人企业的蒙牛灰飞烟灭,代之而起的是一家顶着国字号的新蒙牛。

  三年不插手经营三年后进入中粮时代

  中粮刚刚入主蒙牛时,曾承诺不插手经营,而三年后的一则人事变动公告,宣告蒙牛告别了一个“时代”。2012年4月,蒙牛乳业发布公告,总裁杨文俊两届任期已满,不再兼任总裁一职,总裁一职由中粮地产原副总经理孙伊萍接任。至此,“带头大哥”牛根生所率领的蒙牛创业十元老均已离开一线管理岗位。

  “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牛根生捐股

  牛根生深知“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的道理,2005年他宣布捐出自己与家人的全部股份(约占蒙牛股份的10%),创立了“老牛专项基金”,被媒体称为“捐股第一人”。但2009年曝出牛根生将捐给老牛基金会的4.4%的股权抵押给摩根士丹利用以融资,这种拿已捐赠的股票来解急的做法引来了轩然大波,有人质疑其捐股一说是不是给社会公益开的空头支票。

关键词:企业,蒙牛,伊利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网易
责任编辑:郭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