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改革离不开思想市场
近期,百岁老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先生逝世,引发中国经济学界一片悲痛。这并非因为学者们与科斯有多少交情,其实科斯终其一生都很遗憾地没有来到中国,尽管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学者们缅怀科斯的原因在于:科斯定理曾经是引领中国经济改革的明灯,而且也将是未来十年“深水区改革”的攻坚利器。 更让中国经济学人唏嘘的是科斯在2010年的一些忠告。他充满忧虑但又极其敏锐地指出,“缺乏思想市场,这是中国经济弊端和险象丛生的根源。开放、自由的思想市场不能防止错误思想或邪恶信念的产生。但历史表明,压制思想市场会招致更坏的结果。运作良好的思想市场会培育宽容,这是治疗偏见和自负的良药。在一个开放社会中,错误思想很少能侵蚀社会根基,威胁社会稳定。”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改革,其实也是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每次思想解放,都带来体制的松动,进而打开新的经济增长空间。 文革甫定,尽管人心思变,但“两个凡是”依然禁锢着时代的脚步。胡耀邦组织发起“真理标准大讨论”,以“实事求是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突破口,迅速引发了一次思想飞跃。这一思想解放,不仅为邓小平复出扫清了障碍,也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基础。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突破了“资本主义尾巴”的观念禁锢,引领了中国经济第一阶段的腾飞。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再次陷入低潮。改革开放向何处去?以吴敬琏教授为代表的部分经济学家力主“市场经济”。但在保守势力看来,“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主张市场经济无疑是修正主义路线。于是,“吴市场”在当时成了一个具有贬义色彩的政治帽子。历史的关键时刻,邓小平一锤定音:“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这次思想解放,直接导致了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问世,为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走到一个历史的重要关头。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道路,还是重提阶级斗争,以反“和平演变”为中心,走回头路?在关键时刻,“皇甫平”系列文章在《解放日报》重磅推出:《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鲜明提出“在改革深化、开放扩大的新形势下,我们要防止陷入某种‘新的思想僵滞’”。皇甫平文章引发国内媒体激烈交锋。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指出:谁不改革开放,谁下台。邓小平尖锐地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围绕“皇甫平”的思想交锋,最终使得中国摆脱了“姓资姓社”的意识形态羁绊,迎来了90年代的改革高潮。 20世纪90年代末,围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争论非常激烈。不少人担心入世会导致中国企业难以招架跨国公司的冲击,甚至有人指责入世为出卖国家利益。彼时,江泽民总书记、朱镕基总理顶着巨大压力,非常有远见地看到了“全球化红利”的前景。由于此次思想解放,是在总书记、总理的直接推动下进行的,相对更为顺利。可以说,加入WTO,是过去中国经济呈现“黄金十年”的最关键动力。 当下,在中国经济改革步入深水区、经济转型迎来转折点、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的关口,中国亟需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其核心是围绕国企改革。尽管中央决议在1997年就明确了国企退出竞争性领域、政企分开的目标,但国企改革实质性进展不大。如今,“党管干部”依然适用于国企,不少领域出现“国进民退”的逆流(例如房地产)。只不过,这些问题被央企垄断带来的高利润所掩盖。央企垄断不仅破坏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基本准则,也加剧了社会收入分配不公、腐败等问题。 |
关键词:改革.,经济,发展 |